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论中国读书笔记(3)篇

论中国
作者:亨利·基辛格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论中国读书笔记 第(1)篇

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之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他在信函中自高自大地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和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施仁政,重礼教,行孝悌。


中国人讲求实际,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对待征服者的态度上。当异族君主赢得战争时,中国的官僚阶层会随之归顺,同时又游说征服者,他们刚刚征服的中国疆土幅员辽阔,文化独特,只能以中国人的方式、中国的语言和现有的中国官僚机构来统治。征服者一代代逐渐被同化到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的老家,即发动侵略的起始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的中国国家利益——征服者反被征服。


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完全驾驭有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潜在的敌人比比皆是,帝国永远不可能享有绝对安宁。


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如同国际象棋和围棋的区别。


耆英认为,朝廷大臣应再次采用历代中国统治集团屡试不爽的方法:通过拖延、推诿和适当施与小恩小惠,一可抚平蛮夷,二又为中国最终战胜外夷袭击争取了时间。中国人的热忱其实是精明算计的结果,诚信被当作一种武器;至于中国人是否真心实意并不重要。


奥托·冯·俾斯麦可以说是19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外交家。他曾说,在一个由5个国家组成的世界秩序中,最好加入由3个国家组成的集团。以此类推,在3个国家的相互关系中,最好加入两个国家组成的集团。


马基雅维利说,如果一个国家想得到一项保证而又不愿乞求,那它就应搬出一个概括性的提法,然后将它适用于具体情况,这样做符合该国利益。


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强势而又冷峻,是诗人也是战士,是预言家也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他建立了新中国,但之后把它引领上了一段社会急遽动荡的航程。


毛泽东的一生都认为和平是斗出来的,和平本身不是目的。毛泽东新思想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的战略思想,更在于藐视世界强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坚强意志。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积极应用——该理论的大意是苏联体制如无法扩张,必将因其内部矛盾而瓦解。


尼克松对周恩来说:“坦诚相见非常重要。要认识到,我们双方除非认为一件事情符合自身利益,否则是不会着手去干的。”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中越战争的最终结果做了这样的总结:“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惩罚行动失败了,我却认为它改写了东亚的历史。”


邓小平在发言中说:两个超级大国既然要争夺世界的霸权,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你压倒我,就是我压倒你。它们之间的妥协和勾结,只能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它们之间的争夺则是全面的,长期的,绝对的……它们可能达成某些协议,但是这种协议只不过是表面的和骗人的东西。


邓小平24字指示如下: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其著作《论永久和平》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

论中国读书笔记 第(2)篇

在此之前,我一度对亨利○基辛格有所质疑,他是否能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但读完此书,我相信他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至少是在整个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因为他与九位美国总统、五代中国领导人都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他解释道,中国近代以来的没落,皆因其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长久以来上国地位养成的优化感,这也是2000多年来国家和文明得以延续的缘由。也正因中国人有如此的韧性和创造力,才得以从百年的近代屈辱史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地,他作为打开中美外交大门的密使,同毛泽东、周恩来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从与他们的交谈中知悉中国人思考事物是围棋思维,即任何棋子落地,都会从整体思考。抗美援朝、炮轰金门、中印边界之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美和解都是从这种思维出发的。中国领导人有魄力的战略行动,使中国得以在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的前二十几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有相对安稳的国际环境。而在此之后,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国力逐渐得到恢复和壮大,已经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纵使在当今的世界大多数政治经济规则仍由西方把持,但中国凭借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足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在可预见性的未来,中华民族必将再次站在世界之巅,也将成为世界的引领者。最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希望未来中国与美国能够携手合作,共创和平发展之路。

论中国读书笔记 第(3)篇

基辛格作为首批参与建设性中美外交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以及作为先后很多次访问中国的美国人,他对中美关系发展很有远见,对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也积极支持。以我感觉他应该熟读了很多中国古典书籍,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能够通过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或者一些古典著作的论断分析中国领导人的言行。另外我觉得他作为一个美国人能不持西方人所持对中国常见的偏见写作本书,并采取了比较公正可靠的态度论述了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复杂国内外环境及处理方法使人钦佩。本书唯一遗憾是让我感觉他仍在向读者传播美国人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对一些美国的所作所为模糊淡化其侵略实质,还有对第二次台海危机时美国派航母编队横在中间而称其是偶然。本书总的来说值得阅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