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自己大部分空余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了,或许在我内心深处感觉只有文字才是我最真诚和友好的朋友吧,我可以随时随时与它进行交流或相印,不为别的,只为有人懂我或我也可以懂他:花了两天零散的时间把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看完了,个人一直不怎么喜欢日本的文学,感觉文字里有太多压抑的东西,但是却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即叙说者,因为作者把她置身于一个非常超然的位置,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一直带给我平静、淡然的感觉,可以让我与外面喧嚣的世界暂时隔离开来,很是享受这个阅读过程。也很惊叹作者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在平静淡然的伪装下却隐藏着叙说者无法面对的内疚和罪恶感,联想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也常假借他人的例子来掩饰自己的不堪?另外,书中简简单单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也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安静,特别喜欢在每个景色描写中总不忘有阳光的照耀,哪怕有时被树枝等遮挡也会有光束进来,带给我们一种希望和温暖。战争的残酷,带给人类心灵的创伤却是如此的恒久和难以磨平,这些阳光给了人们向前走的勇气。最后想再说一下的是:书中很多地方比如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入侵的文化之间的冲突,老一辈和新一辈教育观念的不一致等等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远山淡影》这个标题是本书最好的概括,全书读完脑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像印象派的画作,模糊、重影、水气氤氲、亦真亦幻。战后长崎一定是悲苦,受了重创的,通过悦子扭曲的回忆,我们看到一个虚伪、矛盾的“佐知子”和持家、温柔的“悦子”,我相信“佐知子”就是“悦子”无法面对的曾经的自己,而回忆里的“悦子”是悦子想要当时的自己呈现的样子。经受战乱,为了求生和重生,性情出现短暂的扭曲也是可能的吧,二十年后再回忆的悦子可能只是想为当初虚伪、矛盾的自己树立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形象。二十年后的悦子对景子的自杀应该是内疚的,从她那么留意景子的房间的动静也可以窥见。送走妮基的挥手,是悦子五天回忆的终结,但是跟过去又完全告别了吗?我觉得不是,就像氤氲的水汽永远凝结在窗玻璃上,擦去又升起……n这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三十年后石黑获得诺奖,我还没有看过石黑其他的作品,但是这一本看完就足够印象深刻。一本小说,没有充实完整的故事结构,回忆又模糊不清,留给读者太多猜测与想象,但是读后那种战后长崎深深的痛苦,那些重拾生活的人们的心态却能久久映在心头,凭这一点,石黑一雄就足够特别,是自成一派的。
远山淡影(2017诺奖得主石黑一雄作品)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这本书怎么说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总体的基调比较压抑,再说说故事里的主人公佐知子,出生在不错的家庭,自视甚高,却没有用心去关注自己的女儿,战后的长崎弥漫这一种悲哀的氛围,有统治者,有很多人抑郁,活不下去,甚至杀死自己的孩子,再自杀,那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啊,可能在那样的氛围下,也没人能够顾得上来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能够有一个小康的生活已经不错了,而在作者说回忆可能就是骗人的,回忆中佐知子变成了悦子,在女儿死后她变成了一个知心,贴心又善良的旁观者,她能够看到女儿的痛苦,以及自己的冷漠,可能是有一种愧疚感在作怪,字里行间也能够窥见日本当时男权社会的缩影,妻子必须要和丈夫选举同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基本没有妻子的话语权,因为男人作为顶梁柱,就是一种权威,还有就是战争给很多人心里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无法抹去,可能表面上照常生活,但心里还是不快乐,就像安藤太太总是说悦子要开心起来,其实回忆起来是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不快乐,最后就是生活在如今可能我们就该庆幸了吧,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别人的身上,造成痛苦,,哪怕是父母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