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了这个方法,写文章再也不怕没素材了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 布兰登· 罗伊尔《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听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可做起来却不容易。
不然也不会有人抱怨,“我待写作如初恋,写作虐我千百遍了”。
写作的时候,有时怎么也想不到可用的素材,文章写的单薄无力。
所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到哪儿去找素材来做为例证,支持文章的内容呢?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就介绍了一种很棒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整理信息,收集素材。作者奥野萱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自创了一种任何人都容易掌握的“一元笔记法”来整理信息。通过一本笔记本,来有效整理信息,积累素材。进行知识生产,比如文章创作,商业文案报告书等等。
奥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通过用“一元笔记法”收集素材,他写作并出版了好几本畅销书,如《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和《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奥野宣之认为 “因为笔记本中的一切都有价值。所以你能充满自信的,将其作为素材库。”,他也告诉读者,“你自己的笔记本,会成为世界上对你而言,唯一的知识生产素材库。”
一. 如何收集素材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绍了用“一元化笔记法”收集素材的方法。
1.什么是一元化笔记法?
一元化笔记法,是指“平日里只需将信息保存在一册,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
2. 一元化笔记法的好处
*简单,实用,容易坚持
因为只有一个笔记本。所以想要的信息,直接记到这个笔记本上,就好了。
如果有好几个笔记本,来分类记载不同的信息,常常会不记得信息记在哪本。有时候,也无法决定该将信息分类在哪本,久而久之,反而放弃了记笔记。
而“一元化笔记本”,就无需顾虑这么多,无论什么信息,都记在一个笔记本就好了。
*可以无压力的记笔记
因为这个笔记本你可以写任何东西,也可以黏贴任何东西。这样子的笔记,写起来非常轻松自由,没有压力。
而且,你可以选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记号,甚至画画或者粘贴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样的笔记本,是不是也非常的个性化呢?
3. 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
你可以记录“所有让你有所感悟的内容”。
比方说,所思所想,看电影或者是看书的感触,学到的知识,报纸上重要的内容。也可以记录生活中的小事。
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个规则:
规则一:一元化
记笔记不用分门别类,任何信息都可以记在这本笔记本中。
规则二:时序化
记笔记的时候按照时间的顺序,用六位日期法记录,比如 181019 = 2018年10月19号
规则三:索引化以便查找信息
一两年内,使用过的笔记本,可以用检索纸面信息的方法,来查找想要的信息。
比如,在封面背后和第一页设置笔记本的目录。也可以在笔记本的侧面,用贴标签或者是胶带的方式,代替目录。
年代比较久的笔记本,可以用Excel 来整理,并索引。
每一行的信息有笔记本的编号 + 日期标签 + 检索标记 + 条目标题组成。
然后把这些输入到excel里面,查找就很方便了。
比如:1181019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奥野宣之
这条索引的信息是:编号 1 的笔记本中,记录了“2018年10月19号阅读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笔记。
二. 如何利用收集的素材来写作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 詹姆斯• 韦伯扬《创意的生成》
奥野宣之通过吸收《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提到的创意过程,自己整合了用素材来进行知识生产的五个步骤:
1. 收集素材
平时用笔记本记录信息来收集素材。
在生活中感悟到,听到或者见到的信息,是写作的一手素材。在网络,书籍等收集到的信息,是写作的二手素材。
奥野宣之分享了很多收集这些素材的小技巧。比如用略记和常用符号提高笔记效率,用“葱鲔笔记法”抓住自己灵感的瞬间等。
2. 咀嚼素材
复习笔记本上所记的信息,并深入思考。
重读笔记的时候,要带着特定的角度,来聚焦视角。比如:如何写一篇文章。
也可以写下更多的感悟,做标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物。
3. 发酵
脱离当时想要写的课题,在潜意识的层面,思考重组信息。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技巧,就是“使用卡片重组信息”。把相关联的信息,用简单总结的方式写在不同卡片上。然后把卡片放在大桌子上。这样不同角度的信息可以同时出现在眼帘,然后重组这些信息,得到新的创意。这个技巧很有启发性!
4.顿悟
李笑来在《做时间的朋友》这本书中说过,“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经历了前面的记录,咀嚼重读,发酵思考这几步,顿悟在某一刻发生,突然之间明白了文章怎么写,有了灵感。
5. 具体化
将创意转化为成果,也即知识生产。比如,写出了一篇文章。
三.个人使用心得
现在电子书很流行,阅读起来也方便。
纸质书和电子书我都喜欢看。
个人感觉:利用电子设备记录笔记,虽然便捷方便。但比较起来,似乎还是手写在“一元化笔记本“上的信息记得更牢靠一些。
因为如果手抄太多的话,会觉得浪费时间,而且写得累。所以抄写的时候,为了记录的更少,就会对要抄写的内容反复斟酌考虑,力求记录的短而精。无形下来,等于说是把要记录的内容,复习了好几遍。
而电子版的正因为记录容易,看电子书,比如微信读书时,随手在app上画线,写心得,反而写了就过了。没有手写那么深的印象。
而且,电子设备比起传统的笔记本,安全性也没那么强,比如,万一电子设备出bug了,或者说是电子设备,不小心丢了。那很有可能, 信息也全丢了。
所以我觉得,结合手写的一元化笔记本和电子设备上的笔记,对我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比如:电子书上的笔记,复习过以后,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几条,手写记到“一元化笔记本上“。
总结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的,用“一元化笔记法“来整理信息,管理素材,并进行知识生产,是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使用,而且也能坚持的好方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和整理素材,你也能写出好文章!而且,这个整理信息的笔记本,也可以说是自己人生的记事本。想一想。十年后的我们,与十年前的我们,在笔记本上再相遇。感叹“原来那时候我做了这些事,是这样想的”,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是整理信息,其实也是用笔记本记录和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 艾米黎亚
2018 - 10 - 20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你不知道的笔记本秘密武器
常人眼中的笔记本,只用来记录笔记,用完一本换一本。有些人会对使用的笔记本分门别类,会议类笔记本、摘要类笔记本、创意类笔记本、外语学习笔记本……五花八门的笔记本,大多却被使用不到一半,便被搁置在一边、难入主人的眼了。
笔者原也如此: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笔记本,看似跟自己对待信息的管理思路一致,最后演变成笔记本堆积如山,成了想丢不能丢的“半废品”。
笔记本有大小、类型之分,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应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在对待笔记本一事上,或许我们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人为的区分将笔记本当做了纯粹记录事项的工具以及短暂刻意收集信息的工具,而非积攒信息的工具。在选择笔记本时,过多地以“笔记本离散的使用场景而非连贯使用”的场景,使得在购买和使用笔记本时存在一定偏差。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在长达数十年的工作中,练就了另类的笔记本使用方法——将所有的信息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初听这个方法会给读者带来疑惑:不分类进行记录,这笔记本难道不会变得杂乱无章吗?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她的收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经验。
一、收集信息:无序中的有序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元化笔记法”,包括“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三个方面。
“一元化”指的是将所有想记录的一切都纳入到这册笔记本里,包括会议内容、阅读内容、灵感、对兴趣和思考的记录,甚至是简报、logo等,任何想记录和能记录的内容,不通过笔记本的分类,全部纳入到一个笔记本里来。这样做的特点是不需要分类记录,整理的时间很短,减少了切换笔记本和寻找笔记的精力消耗,更容易坚持下来。
虽然“一元化笔记法”是不做“笔记本分类”的记录,但这种方法依然包括“时序化”特点,它要求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每一个笔记本,在每天开始记录时标注日期,以日期作为区分,便于以后进行查找和索引。
或许你会疑问:所有内容记录到一个笔记本,那么笔记本的更换就会变快,在繁杂的信息堆里查找信息,岂不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吗?“索引化”就是为了统一管理这些笔记本而存在的方法。这里的“索引”并不是索引出内容,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即找到信息在某个笔记本的具体位置。通过“只做目录”和“做好标识”两步来完成,分别对应精确索引和模糊索引。
精确索引:在笔记本的脊部和切口处对笔记本进行编号,用8位数的日期和信息标题作为索引(作者以“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识+条目标题”的形式进行整理目录),形成一个“全笔记本索引库”以实现信息定位。比如要查找“20190310培训”内容,就要先找到“20190310”这一天的信息是记录在哪一个编号下的笔记本上的,再到这个笔记本里去翻“20190310”这天关于“培训”的记录即可。
模糊索引:通过用特定的符号对同类内容进行标识、辅以书签/字帖/切口涂色等形式作为分类标识,此方法是快速寻找到同类信息,是下一步“利用信息”时对相同信息进行组合时的一种快速查找方法。当要查找某类信息(如会议内容),就迅速在大致的笔记本范围内快速找到代表“会议内容”符号的标识或者书签位置。
作者也分享了在收集过程中的一些书写技巧,大体分为“形式”和“内容”。
形式上,针对常记录的内容和重要内容以固定符号的形式来进行分类,“乱序”中求有序;其次记录的时候字迹要清晰,否则会增加查找困难;记录时可用分隔线辅助记录,每天开始时用“-X-X-X”格式来体现每天的节奏。
内容上,作者指出在日期旁边写上标题,便于查找,同时可以用首字母来略记信息内容,形成“检索标识”,同时给每条信息拟定信息标题,这就是作者的“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识+条目标题”索引法。作者还提出一种“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指出用固定的形式来做笔记——如参加会议、听课、演讲、培训和学习等——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归为“外部信息”,用特殊符号(比如“⭕️”)标识,将自己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想说的话用另一特殊符号(比如“⭐️”)标识。作者还提出可以通过粘贴来对诸如阅读、文件、设计成果等进行直接处理,纳入到笔记本中,笔者喜欢阅读,看到这部分时觉得以后书籍的腰封便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粘贴进笔记本里来了。
二、酝酿创意:组合中的明星
每个人都需要思考新的方案、新的创意,这些创意就在你曾经记录过的信息里。“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作者将《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获取创意的方法与作者的笔记本整理法结合提出了新方法,包括“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5个步骤。
咀嚼已收集到的素材时,作者提出“回顾”、“加工”、“做标识”三种方法来消化、吸收已有素材。重复阅读,用不同颜色的笔对已记录的想法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及增加标识等形式来进行“回顾”;通过重组、拼贴、移植等方法来对已有信息进行“发酵”,对闪现的“灵感”进行及时捕捉和记录,这就“顿悟”了,最后就是通过笔将idea进行“具体化”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作者提出的方法其实就是将同类信息组合起来,进行集中研究和思索,以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普罗大众将这个过程放在记录之前通过笔记本的区分来进行“组合”的方法与作者提出的想法相比,主要有以下3点劣势:
一是精力损耗。前文提到的笔记本分类会带来记录前需要进行切换,会造成精力损耗,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增加了记录的困难度,人们会懒于记录,从而导致记录的片面性;
二是浪费资源。少量信息专门分配笔记本会导致笔记本的浪费,增加管理的复杂性,而“人之初,性本惰”,久而久之笔记本就会消失不见;
三是缺乏成就感。在需要时组合相关信息,会提升人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组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散思考和寻求新鲜的过程,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满足感,而传统的方法导致人们拿起笔记本就直奔主题,少了中间的整理过程,会降低成就感。
三、关注细节:平凡中的TIPS
最后笔者还总结出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小诀窍。
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一旦有想法时则动笔记录,这要求在购买笔记本时需要考虑到外出携带方便;同时因为笔记本需要编号入库,购买笔记本时除了考虑方便携带还可以考虑“多元化”;最后一点作者提到过的重要诀窍“粘贴”——当没有笔记本时,不妨先记录下来,随后再粘贴到笔记本上。
笔者将其总结为“三随”——随时随物随样——随时携带笔记本,随便什么可记录的事物上均可记录信息以及随便创意笔记本的样式。
此书初看很薄,且作者行文随性,结构层次不够鲜明,但倘若真正付诸行动,运用自如,相信每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工作者。
BY 未央。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一个让你变成“灵感收割机”的办法
相传鲁班有一次进山寻找木材的时候,不小心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手,他仔细观察这种野草的叶子,发现叶子两部边缘长着锋利的齿,鲁班突然想到:这么小的齿就能划破我的手,那么如果再大一些,应该可以锯断大树。于是在铁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历史上最早的锯子。鲁班带着新发明的锯子找到几棵大树,撸起袖子试用了一番,觉得非常的省时省力,并且惊呆了在一旁观看的铁匠。就像著名画家列宾所说:“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我们都经历过毕业论文或公司文案的折磨,很多人在写的时候脑子里真的是一片空白,好不容易挤出来一些,然后改来改去,最后连自己都不满意,有的人甚至喊:“乌拉拉,老天呀,快赐予我一些灵感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人。”就是告诉我们需要勤奋的积累信息和知识,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日本的奥野宣之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积累的人,奥野宣之是日本同志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大受欢迎,并且奥野宣之还以“笔记本作家”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对待生活和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奥野宣之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笔记本进行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技巧,整合成一套轻松自由的操作方法,这套方法的名字便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告诉我们只需遵循简单的三条原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便能轻松自由地玩转信息和知识的积累,酝酿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意灵感。
- 什么是一元化?
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和知识不分类别的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或黏贴在一本笔记本里。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一元化的三个优点:简便,不混乱。因为都在一本笔记本里,我们记录的时候不用考虑应该把信息记在那个笔记本,查阅的时候不用考虑我需要的信息记录在那个笔记本里。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箱一样,所有的玩具都在里面,想要找玩具的时候,只要打开玩具箱就能找到。轻松,易坚持。一元化笔记法不会让我们机械大量地记笔记,也不会用堆积的信息让人感到充满负担。因为越是想写的完美就越难下笔,所以我们在笔记本里只记录自己喜欢的信息或感悟,这些信息或感悟并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即便是一句话也可以,不用在乎写下的内容是否“有用”。自由,可调整。我们可以自由调整,让一元化笔记法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保持一致,更方便我们使用。不用像手账一样,一年一换,所以说我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什么是时序化和索引化?
时序化既是按照时间顺序做记录,例如:2018年10月1号,我们可以把日期记录成六位数:181001.索引化既是根据线索寻找信息,可以制作笔记目录、设置标签、在切口涂颜色甚至可以用电脑做一个excel表格。时序化和索引化的好处是:我们积累很多本笔记后方便查找收集的信息和知识,并且不易出现混乱。
- 这本“大杂烩”一样的笔记本真的有效吗?
首先大家要知道灵感和创意是什么、从哪里来?灵感或创意是思想者大脑内信息搜索提取并产生的认知结构重新排序。换句话说就是:把原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重新排序组合。如果我们大脑内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何来的搜索和重新排序,所以说当我们面对毕业论文和公司文案一样的问题时,只能捶胸顿足呜呼哀哉。
至此,我们只要能够按照《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的一元化笔记法收集信息和知识,并时常翻阅进行“咀嚼”和“发酵”,便有更多机会激发灵感的火花,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点子,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记录的内容是一锅“大杂烩”,不能符合我们产生创意或者灵感的要求。
《如何整理有效信息》中的笔记方法不仅是积累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热爱思考、时刻不忘吸收知识、认真对待生活、重视自身修养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更精彩,也能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性格,让我们变成一个更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