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江大河(王凯主演)读书笔记(3)篇

大江大河(王凯主演)
作者:阿耐
王凯、杨烁、董子健主演的正午阳光新剧《大江大河》原著小说,《欢乐颂》作者阿耐作品。全景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变迁,深度揭示历史转型新时期平凡人物命运。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豆瓣评分9.2分。《激荡三十年》作者、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程光炜、白烨、张颐武力荐。读《大江大河》,有人看到权谋,有人看到商略,有人看到国策,有人看到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浮沉。还原国家与个人进步背后的苦泪细节。青年入世启蒙之书!本书完整收录了《大江东去》(1978-1998)和续作《艰难的制造》(1998-2008)全部内容。
大江大河(王凯主演)读书笔记 第(1)篇

用跨越三十年的篇幅,来描写一个影响十几亿人的大时代、大旋律,阿耐不可谓没有野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如此巨大而深刻的主题面前,即便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角色,即便是采用了类编年体式的记述风格,我们能做到的恐怕也只是对于时代截面的一次回望。问题是,这样的回望对同样存在年龄跨度的读者而言究竟能带来什么?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可以引发思考的理性凝视?

所幸的是,作为一个接近与改革同龄的人,阅读《大江大河》时还是得到不少惊喜和共鸣。除却文中那些颇具年代感的历史事件所带入的对于旧山旧河的岁月缅怀与往昔回味,以及相同题材作品中必不可少的改革先驱们的情怀温故与精神闪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以雷东宝、宋运辉、杨巡、包括柳钧在内等一批代表了当代主要经济体发展历程的命运沉浮与内心纠葛。发展经济,作为改革课题最重要的江河框架,以及小说最主要的叙事轴承,承载了太多可供挖掘的内涵。

在我眼里,这些故事不仅是变革一代曲折而艰难的个人发迹史,更是每一个被巨变时代裹挟、影响着的人,站在阶段性因果的当下,跨越历史时差,与曾经同样或迷茫或懵懂的自己的一次对视与共情。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像主人公们一样,不曾有机会和能力停下来认真思考自己和所处时代的关联。正如宋运辉二十年后重新站在那条上学的山路上感慨的那般:面对忽如其来、充满躁动、思潮百态的新世界,个体往往来不及思考便被那“野蛮的生机勃勃”席卷着走到近了历史的节点。而阿耐通过文字为时代编年的野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审视自我的机会。

应当是得益于作者弃政从商、民企高管、财经作家等多元化的专业履历和背景,小说在对国营、集体、个体三大经济形态的发展建构和脉络填充时不显空泛。和影视改编时相对阳光化和点到即止的呈现不同,《大江大河》对三大经济体改革的政策起源、背景环境、制度限制、运营利弊、权谋争斗和人性纠缠等有着更为直接和细致的剖解。这种直面,结合着历史时点的新政旧规,以及政府、集体、个人等各方利益的博弈,较为精准地复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精神,也由于因果的延续性为今天依然深化着的改革传递着历史的观点和现实的参考。至少从一个有感于财经管理的个人角度看,我还是受益匪浅。

然而,如果仅仅是“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的热血与豪迈,还远远算不上变革时代的全貌。一穷二白基础上的脱贫致富与经济振兴,打开了解放思想的总开关,打开了允许部分人先富的阶层分化通道,也打开了各种价值观念碰撞缠斗的名利空间。于是,当很多读者顺着小说脉络,感慨于正道沧桑、人心巨变,主人公们不知不觉成了曾经厌恶的模样时,让人不免联想起雷东宝那次“因公行贿”入狱之后的切身感悟:原来,人们以前看到的大江大河底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水滴石穿和阴柔功夫。的确,挥斥方遒之下的亡溺灵魂,江山如画背后的早生华发,无知无畏付出的血色代价,都是改革的必然构成。

而当我们阅读到足够跨度,再回头来看这些浪潮翻滚与水滴石穿时,应该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个人、时代、环境与体制间的清晰关联。例如本人很喜欢的角色雷东宝以及他背后的苏南经济模式,在穷则思变、变则通达、达则兼济的改革实践流程下,其实是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过程中的一次社会化实验。他的敢打敢拼、无知无畏与轻视规则等性格特质,在变革初期几乎是这种实验精神的推进代表,把能人经济和政绩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实际上由政府超强干预的地方产权模式。这在前十年的改革叙事中是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地方。

可既然是本质上的社会实验,就难免会有明显的弱点与不足。集体经济资源共享的前提和能人领导下的权力独断,最终滋生了老村长和雷东宝的贪腐;而政企不分的产权安排对干预者市场研判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要求,又让文化程度不高的雷东宝不堪重负。最后,几乎是在金融危机、体制漏洞、性格弊端、民众劣根等多重变量的共同作用下,雷东宝一声巨响,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连最令读者动容的东宝与宋运萍的情感悲剧,在理性的回望中也蒙上了一层宿命色彩。

如果说,个体命运的戏剧性常常是时代所赋予的。那么,个人身上所展现出的意义,便天然地带着时代的伟大与局限。不得不承认,阿耐在《大江大河》中非脸谱化的变革者形象塑造,符合实事求是的改革指导思想,也迎合了当下网文叙事的策略要求。所以,当时代宠儿,集技术、管理、勤奋、自律、远见于一身的宋运辉,最后还是逃不过官僚体制的侵染,向政治权谋和阶层联姻妥协时;当吃苦耐劳、敏锐好学、求生欲强、从小便肩负起养家重任的杨巡,最终仍旧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善于钻营、唯利是图的商人习性时;我们都不必太过唏嘘。因为这就是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属于一个时代的浪漫与血色。

从一无所有的贫瘠,到光和雨露的争夺,经历过混沌初开的人都如植物一般在各自的存在环境中奋力搏杀,为的只是争取更高的存活几率。先富起来,那个在当时开天辟地的概念,培养了国人不进则退的本能顽强,却也无可避免地于惨烈竞斗中造成扭曲。正因为此,体制、政策、权谋、技术、能力、努力、钻营、知识等财富积累和阶级流动的变量,才得以前所未有地联结起来,成为谁都无法逃脱的物竞天择中,个体自主或被动选择的多种可能。

应该感谢阿耐在描述这些人性沉浮时不带过多是非判断的记录立场。至少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又过了十年的回顾节点,来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大时代里的个人定位时,我能够拥有一个更为综合且客观的视角。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已经是经过几代人沉淀的历史结果。阶级背景、家族传承、政策机遇、个人学养、努力程度、婚姻联袂,以及在每一个时代强音里,在那些制度环境和人性理想的冲突中所做出的个人抉择,都会影响到我们当下的起步条件和发展可能。而其中最关键的分流,则体现在对那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据、利用和抢夺上,就像书中梁家与申家的背景设定。这当算是阅读之外学习到的用以消解可能存在之心理不平衡的历史辩证法。

不仅如此,通过书中人物置身其中的经历描写和思考感悟,不少延续至今,本会引发民众不公感的悖论性问题,也能在小说中找到“存在即合理”的历史根源。比如:以小雷村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国企技改为背景的下岗潮、大锅饭与优胜劣汰问题;以杨巡、梁思申首次合资出现的灰色操作和跨文化冲突问题;以及《艰难制造》中柳钧面临的侵权默许和工伤索赔困境……,等等。所有这些微观层面的操作难题,从不同决策方和利益方的角度去思考或许是完全不同的体悟。这其中,有些是宏观层面的现实考量,就如脱胎于其中的双轨制环境一样;有些是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或建设滞后,但那也是一切探索先行,补偿性立法后置的操作流程现实;还有一些则是利益驱动、政治角力和人性欲望,在多个边缘空隙地带博弈、徘徊、制衡的动态结果。不管如何,在历史现场重温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悬置,总要比刻板化的抱怨要清晰得多。

当然,大江再如何东去而奔腾之势不能减,复兴再如何艰难而改革初心不能忘。阿耐在描写完前十年的大潮大浪与后十年的灰色暗涌之后,还是对隐隐有远去之势的改革派情怀进行了主旋律式的抚慰。第三个十年看似关联不大的艰难制造,在一个她更为熟悉的领域展开,依旧是拥有海外背景的主人公与中国特色环境土壤的深度融合;依旧是制度与人性、公利与私欲、破坏与重建的相互碰撞;但显然多了一份揉合了资本与技术、传承与迭代、身份与热爱的理想主义想象。而让在前一部中已经官僚化的宋运辉夫妇在关键时候提携同样是技术狂人的柳钧,多少也是对已迷失理想的一种重拾。初心,和二十年时宋、梁夫妇故地重游时自省的一样,或许是回首凝望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尽管直到如今也未必会有明确的答案。

整体而言,《大江大河》是一部不完美但很吸引人的作品。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身在其中却很少有机会去细细凝视的大时代。在那里,有一群人站在改革开放这个中国腾飞的起点,在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下,于各自领域为后来者趟出了一条血路,除了难与人言的艰辛,还有因摸索、因开辟、因无知下的必要无畏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也是在那里,我们作为个体的价值和欲望第一次被社会主义光明正大地认可,而所有那些不被理解的生存规则,那些鲜活生动又是非曲直的性格逻辑,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理解和尊重基础之上的特殊时代注解。

江河犹在而大浪未尽,风流人物,何以不负韶华?!

大江大河(王凯主演)读书笔记 第(2)篇

看梁思申对身边亲人的不理解、指责时,总会记起那句话: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各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的条件。  

看雷东宝,总会记住不进则退,边想边做,从善如流。

看李力与杨俪,想人可以有傲骨,但也要有杨巡的精明烟火气与宋运辉踏实的努力劲。高干身份是可以走捷径,但命运馈赠的任何礼物背后,都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

看宋运辉到最后,似乎没摆脱外公口中的“官”,梁思申的苦口婆心的“仁”、不忘初心,会让他应付六便士之余一直不忘吗?

同情程开颜。阿耐是不是太刻意贬低绿叶衬托红花了?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学毕业看的第一本书,似乎对周围有了重新的认识,感谢遇到[爱心]

大江大河(王凯主演)读书笔记 第(3)篇

1978-1998知识分子代表宋运辉因农村家庭成分问题,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钻研技术,从一个迂腐的技术精英成长为一个国家大型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其姐夫乡镇企业代表雷东宝因赶上了国家经济潮流,在几个铁杆的支持下获得了乡民的认可和政府的扶持,乡镇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但因知识水平局限几经沉浮;小企业主代表杨巡靠勤劳精明发家致富,但慢慢地迷失本心。1998-2008 以归国企业主二代柳钧为代表,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国创业,坚持走科技研发的道路,却不断遇到社会、银行和政府部门的挑剔和歧视,以及行业内不遵守道德的不良竞争,但他坚守本心,获得了朋友和一些有志之士的理解与支持的故事。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的挣扎与困惑,也可以感受到历史车轮无情碾过的痕迹。大江东去自是一去不回,但那裹挟的浪潮却将每个人身不由己的命运带向未知的远方,若一路无法坚守本心,不断精进自己,那么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