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文坛三大路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如今就只剩下贾了。如果问我们这代人比较了解谁,可能还是路遥,各处统计数据确实也都显示《平凡的世界》影响要大一些。对于他们三个,我是先路遥,后陈忠实,再贾平凹的,先小说后随笔,读了部分之后也觉得这个顺序是对的。贾在书里把陕西分成了三部分,陕北、关中和陕南,路遥代表着陕北的粗犷、古朴,陈忠实代表着关中的慷慨激昂,王蓬代表着陕南的灵秀(不知道王蓬是谁,我就偷换成贾平凹吧)。无论怎么分,首先他们都是陕西的,共性是更普遍的存在。陕西文坛是当代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90年代文学界的“陕军东征”就是最好的证据。
作品和人是分不开的,透过作品隐隐是能感觉到背后的人的。路遥在文革期间是干过“革命”的人,在前程及爱情的起起落落中有几分决绝和执拗,也是这性格成就了作品。在得知自己已到肝腹水后期时,他选择藏着,继续早晨从中午开始,我觉得他的作品主角都有一股韧劲,如他本人。陈忠实的作品是中规中矩的,动乱时期,在农村干了10几年乡村工作,《白鹿原》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参观县志,在看到那么多无名氏妇女为贞洁守寡后,有了田小娥的雏形。他的工作经历致使他的作品是属于黄土大地之变迁的。贾平凹是出于黄土大地又走出黄土大地的人,淳朴中饱含灵性的哲思。无疑,他们的作品都是很接地气的,这种腔调别处作家真还学不来。上次在朗读者里看到贾的那一期,地道的陕西乡音,话不多,说开始一部作品要找一个新本子,要挑个黄道吉日,我想在今天这样的郑重肯定是很稀缺的了。也就把他跟剩下的那些人区分开了。
在这本杂文集里看到了他作品里人物、情节的影子,惊叹于这种化生活于艺术中的笔力。他的文字里有一种宿命气息,这不经点事不到一定年龄是写不来的,能写也写不出这个感觉。风光有时,误解有时,通透出自其中,笔墨点到为止,格局浑然天成。
读作家的随笔可以在文字里印证自己的猜想,更喜欢看到他们在文字里互相提及彼此,动容于他们之间纯朴的情谊。也记住了被他们反复提及的白描和白烨,有空去找找这俩人的东西。走文字这条路,是要有一颗赤诚之心的,必然是艰难的,是孤独的。犹记得路遥说他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几乎失掉了自理能力,生活的琐事需要弟弟来帮忙应付,吃喝可以勉强对付,烟和咖啡不能随便。抄完最后一个字,把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陈忠实抽的那个牌子倒闭后,被朋友玩笑道:“你把人家厂都抽关门了”。写完《白鹿原》之后,夜里跑到白鹿土坡上,点了一把火,把干枯的草烧了个精光。贾平凹一样的对着文稿发呆,抽烟。这抽的不是烟,全是孤独,又绝不是寂寞。因为孤独,所以丰盛,致敬。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书笔记 第(2)篇看此集,耳畔不时回荡一首老歌:n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n岁月经不起太长的感慨;n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n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n半世的聪明,n情愿孤独,n一身的遭遇,n向谁诉……n(原谅篡改了三两词)n集子的精华,是前三章,写人生感悟、亲人故友、前尘往事……令人格外动容的是回忆母亲的,尤其把“我不是好儿子”和“写给母亲”前后对应着看,刚好再次提醒我自己,往后不想承受太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如今趁早对亲人好点~n回忆父亲的那篇“喝酒”,很感慨,但感慨的仅是贾老的父亲,他眼看自己的儿子成了自己眼中“趁风扬场”的人,却连寻常百姓家常有的阖家团聚、共享天伦,都要刻意安排、导演之——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同为人父母,看到此处,我己是哭笑不得,终究是自己太寻常普通呵~n更别提后面章节里又听贾老貌似随意地说了句:“我没有儿子(还是“我生的是女儿”,反正就这意思吧),父亲走后,更觉得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呵呵,请恕一个同样“没有儿子”的晚辈直言——养儿育女,无非就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如此陈腐,活该您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n看了令人万般揪心的“小白菜”,赶紧得去翻翻“王葡萄”缓缓神、压压惊,唉,贾老笔下的女子,似乎注定在劫难逃、万劫不复~n看那章《在岁月里从容前行》,想《文化苦旅》;至于《那些安妥灵魂的物事》,自是贾老大半生智慧与毁誉的集结和延续,无论如何,也该致敬了~~n然而,诚如贾老在《高老庄》后记所言:“我对于我写作的重新定位,对于曾经阅读过的名著的重新理解,我觉得是以年龄、经历的丰富后做基础的,时代的感触和人生的感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的,即使体会,即在了第一台阶也只能体会到第二台阶,而不是从第一台阶就体会到了第四第五台阶。世纪末的阴影挥之不去的今天,少男少女们在吟唱着他们的青春的愁闷,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愁,满街的盲流人群步履急促,他们唠唠叨叨着所得的工钱和物价的上涨,他们关心的仅是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家人。”作为您口中的“少男少女们”之一,只能说,您了解土地、了解农民,但并未真正了解多少今时今日的“少男少女们”~~n再次验证,我相对年轻的生命托不起贾老厚重的人生感悟,拜读、失敬了~~~n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书笔记 第(3)篇我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没人照顾,假期常和哥哥被爸妈锁在家里。这种干脆粗暴的方式,导致我在获得阶段性自由后,一场渴望朋友。后来理所当然的加入了小团体,和大家玩的疯疯癫癫。 那是现在青春正盛的开始,现在想起来,脑子里满是敲锣打鼓般的欢喜,偶尔有瞬间的迷茫也在这热闹里被轰下了场。知道很久以后,一件无足轻重到以至于我都忘了是什么的小事让我意识到,这一段关系并非我所希翼。在笑笑闹闹的背后,其实骨子里,大家还是不同的两群人。 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认知。 每天形影不离的那群人,每天比见父母见得还多的那些人,可能从来就没有接收过你的电波,开启不了你的世界。这太让人沮丧了。 而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发展,生活状态,家庭关系,未来人生等太多的东西交杂在一起,消耗着你的精力,等你去协调。大家都在匆匆向前赶,再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去细细了解一个陌生人。只有同样频率的那群人,在彼此初相交的时候,就能识别出对方,觉得那仿佛就是世界上另一个自己,情谊经过时间的发酵,愈发醇正,浓香,长久。 我开始慢慢认识到,朋友这个东西真的在精不在多。因为真正担得起“朋友”二字的人,从来都只有寥寥几个人。 孤独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