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公元前390年,通过记录苏格拉底与不同的执政者的对话,展现哲学家从正义到国家统治、教育、艺术、哲学、政治、婚姻等各方面的理想世界。哲学家思维缜密也诡辩。一些观点很赞同,一些不敢苟同。1、逻辑思维的诡辩—警惕不要被人洗脑总有人很聪明或很能忽悠。我们接收对方信息的时候,先要清楚他们的思维逻辑链,如果里面有trick,一定要小心。举:苏格拉底说:“人,有智慧的都是善的、聪明的,没有智慧的都是不善的、不聪明的。”—诡辩逻辑。聪明的都是善的,不聪明的都是不善的。这是怎么推出来的?苏格拉底好喜欢自己下一个定义,把A、B两个不同的概念划等号,再在另一个概念里将A、B做置换。首先,A、B不能完全划等号。如这里聪明=善这种强盗逻辑。其次,A、B即使可以划等号,也不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做等价置换。苏格拉底和不下十几个执政者对话,用的都是这套逻辑。其主张大部分很对,但也有这种有严重bug的逻辑。所以,我们了解信息的时候,要清醒,自己先想清楚,不要轻易被忽悠,被带入对方的逻辑trick中…2、教育的目的是修身养性而非培养智慧感叹学者们的观点如此一致—朱光潜在他的随笔里,也写到教育的目的是“修养心性”而非“培养智慧”。当然,朱光潜很可能是受了苏格拉底的启发。毕竟《理想国》也是朱先生强烈推荐的书目。不仅是教育,我们做的大部分事,其实都是修炼心性。人性天生有美好的愿景:爱美、想好、求知。也有很卑劣的一面:自私、自大、贪婪…所以,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打磨卑劣的一面,而更靠近心中美好愿景的一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性;而这又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一个人性格和心性不好,做什么都会出岔;一个智者性格、心性不好,导致出岔的后果往往加倍。3、理想的统治者以善出善—苏格拉底说:“想要未来的统治者比现在的统治者更好,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比政治生活更善的生活。只有在这种高尚生活的国度里,这些富有的人才会出来担任职务,注意,我这里说的富有的人不是指他拥有黄金玉帛等贵重物品,而是指他拥有使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善和智慧。”大意是需要一个极高尚的环境,培养出衣食无忧,没有过多贪欲的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管理好国家。就是一个真空的环境,培养出毫无污染的纯净品格的人才能心无杂念地专心治理国家。贪婪是人性固定组成元素。一旦获得无限权力,人人为己,哪还有国。所以,哲学家心目中的理想国终究只能是理想国。4、客观存在V.S.主观感受苏格拉底在文末说:“也许天上建有这个国家的模型,只要有意愿见到这种国家的人,自然会见到,只是在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那是无关紧要的。 “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怎样理解世界,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主观理解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只要个人主观想看,总会看到心中的“理想国”。哲学家太理想主义;政治家太现实主义。
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从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里除了可以看出他自己的“问题是科学的接生婆”,也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雏形,对话中的一些思辨对于拓宽自己的思路也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并且是哲学发展的初期,一些前提就颇有问题,但大致还是不影响阅读的,说话也比较浅显,拿来入门还是不错的(*๓´╰╯`๓)
ps.看到暴怒的麦格同学的时候有点明白苏同学为啥会被人民投票死刑了,那说话方式是非常的讨人厌啊,还颇有些现代杠精的风范,让你说你不说你说你不懂你可笨,人家开始说了你又要一一反驳,这可不是存心气人么?
pps.我果然不适合看语录体啊
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不愧是经典和西方哲学的起源
一是从形式上,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众贤对话的形式 精细地辩论技巧 难以一时反驳的诡辩逻辑 旁征博引的例子(尽管其中在现在看来也有些不妥)让人受益匪浅;
二就是柏拉图对于理想国的建构,让人联想到了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和文明的璀璨和异曲同工。有关教育、政治和生育。对于人的精神三类划分实际上都在后来衍生出更多更细致的讨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于国家政体的划分,对应国家及个人的人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全文贯穿始终的对于“正义”和“不正义”何者获取利益更大这个问题。最后一章《生活的报酬》也提到,不正义者的利益只会是短期的,而正义者才能在今生又能在“灵魂不灭”的来世坚守美德,选择秉持美德的一生。尽管有些“理想”,但是正如其名,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追求美德、正义和理性的理想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