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提出怎么读实用类书籍,即使用拆书法——使用RIA三张标签的方法,将书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并结合亲身的实践经历,提出行动目标和方案。
RIA中,核心是A,就是要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越是能对书上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智慧的人,越是具有高水平学习能力的人。很遗憾,自己目前还只是个初级学习者。虽然在之前读了几本书之后,也在努力学以致用,但还是反思、行动得不够。
书中还反复强调,在反思的时候,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前(前车之鉴),因(相因相生),后(以观后效),果(自食其果)。为什么会发生?有哪些相关的因素?如果解决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解决,会有什么后果?适得其反(适得其反),用(使用条件),边(旁敲边鼓),界(楚河汉界)。有没有相反的案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类似案例?这个问题与其他的区别在哪里?
构建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一直比较追求的,但也一直有些不得其法。虽然不知道本书提出方法对不对,但至少提出了三种思路,从问题出发、从点到网、从网到点。作者还提出在专精领域建造地标,在专业相关领域建造楼房,在其他领域建造经济适用房的说法。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选择与工作关联度最大的一个领域,通过高强度的主题阅读,精心挑选一本书,梳理其框架体系,再进行填充。
接下来谈谈书中谈到让我印象的几个点:
——成人教育学,跟青少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学不同,应当以自己为中心,以提升能力而非储备知识为目标(即使有些学习是在获取知识,但获取知识仍旧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提高某方面的能力)。成人有效学习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成人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任何没用的知识都不需要学习,要学习的都是有用的知识。
——案例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是我以前学习的时候忽略的。总觉得知道原理就够了,再看案例浪费时间,也不愿意深入体会。但其实案例是将知识原理应用于实践的鲜活事实,能加深对原理应用的解读,并知道原理使用的条件和边界。
——学习能力是一种元能力,因为学习能力代表了你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环境、乃至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
——要识别并打造职场核心能力,在转行时最需要的是对核心能力的转移。一个比喻挺贴切的,具体职位的技能像是武功的招式,而职场核心能力像是内功。通用能力分为对信息、对人和对事,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不外乎7类核心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计划组织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数学概念的能力。不论时代变迁,岗位变动,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要注意练好内功。
我应该不会严格使用本书提出的RIA便签学习法,但在读书时会更注意用自己的话总结,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想想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书中提出拆书家、学习促进者的概念,希望我自己先成为自己学习的促进者。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随心所欲n我一向是个粗线条的人,阅读到了一定的阶段,心理开始产生对效率的需求。问过几个有阅读习惯的朋友,如果有这样的一本工具书来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阅读,你是否会感兴趣。这是未涉及到说服技巧的坦诚交流。但朋友的回答都很一致,对于ta们来说,没有学习压力的阅读更像是一种自由的消遣,能够乐在其中,各取所需即可,不希望加上略微强制的目的。即使看了大量的书籍,撇开功利性,仍然像是原地踏步,亦无不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老师对于本书的适用面和一些成功实践的案例,同样没有让我产生想成为一名拆书家的冲动。照这么来说,本书兴许对我毫无用处。秉承着既然花了时间去体验经历,就尽量不让耗费的时间显得毫无价值。因此,我的看法会相对客观。凭借自身喜好截取喜欢的文字片段,按自己的理解去应用,遵从内心需求指导行动。第一,便签法。没有按照A1和A2,随意在便签上写上本书的知识框架,一般就是摘抄目录,方便查看自己关注的信息。不在自己的习惯体系里面的,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养成,不愿意花这个时间,选择略过。我在原先的记录习惯上,标注关键词,边看文中的解释边添加自己的理解。贴在常见的地方,随时可以查看或撕掉。但说实话,这当中能够用到的东西并不多。第二,核心能力。这是大多数人关注的名词,像知识付费那样吸引眼球,实际上即便结合案例探讨,依然空泛。如果说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混迹职场必定如鱼得水,或许有些绝对。但许多成功者都具备的共性,必然有探索的价值。根据读者是否自己选择想要向成功者靠近,注重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居先考虑。能力的提升更多是在学习当中产生的附加值,针对性的加强能够获取短暂的改善,这往往会给人造成变化巨大的错觉。还需后续坚持。第三,知识体系。作者介绍的知识体系更像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包装成符合自身审美的产品。这需要必备关于同种话题的阅读量,聚焦其中,由点带面,找到关键。但我更倾向于三观优先。正确的三观和优秀的思维,会主动指导实践。个人的核心能力培养也可以由此入手。通过对优秀人物的行动分析,总结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只要专注于培养锻炼这些习惯,就能成为高效能人士。这个说法似乎普遍正确,但是别忘了前提是,你想成为这样的人以及能为此付出努力,并且采取行动。第四,拆为己用。学习者以自我为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本书作者以这样的基调创立了非营利性机构拆书帮,旨在促进成员对书中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反思,改变行为,产生举一反三的实践效果。所以阅读更多是为了自我提升,指导实践而进行的讲究效率和产出的活动。最后谈一个题外的例子。我猜想最初的游戏开发应该是作为轻松的娱乐活动而设计的。但由于人们沉迷其中,招致了游戏的负面评价。在这当中家长和学生的冲突最为显著。但最关键的问题是,犯错的是设计出来让人沉溺的游戏吗?如果书友能够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么强大。学习同样如此。书籍作为知识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本身是很难谈得上是否有的,所以主要关键在于读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参加的一个共读书目,终于最后一天打卡了!以后选择共读书籍要慎重呀!哈哈哈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三星,建议两个小时读完。这本书重在一个“拆”,拆不是把书拆了,而是“转化”的意思,你读完了,按照“便签法RIA”进行拆书,改变行为,指导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最重要。哪些书可以用这类方法呢?主要是致用类书籍比较适合。比如沟通、管理等方面的书。“拆书”七步曲n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只是在原书的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签。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拆书家选择原书拆页,请学习者阅读;拆书家讲解引导,帮助学习者理解并联系自身;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反思经验、规划行动和现场演练。R(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关于读书,分享一下心得。1.读书是一种学习途径和生活方式,也是另一种与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2.读书不能死读,死读书就成了书呆子。读书是为了增加见识,刷新认知,增加理解能力。3.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方式,而不是随风倒,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4.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了很多书依然脑袋空空,其实你的进步都在不经意间。5.读书别太多功利心,把它作为一件纯粹的事去对待,修身养性,颠覆刷新昨天的自己。6.多读经典书籍。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