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000字(3)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成名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先生求学于欧洲,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登载在《一般》杂志上,后集结成册出版,多次重印。信中所谈皆是青少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话题,如读书、作文、爱恋、情理、修身、做人,凡此种种。作者劝年轻的朋友们,眼光要深沉,戒骄戒躁,不贪容易,更不能随了世俗、急于近利。这些信件正是朱光潜先生提供给现代青少年的成长指南,是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必读经典。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这本书是朱光潜老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写给中学程度的青年的十二封信,而我都大龄青年了,才读到这本书,读完发现这本书也许不分年龄,早读早收获,迟读早后悔,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的头发还黑,不慌。

这本书我做的笔记最多,也许感觉句句是真理,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首先目录就很清晰,前后没有联系,可以选择跳读,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完。老先生说的这些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以后哪一块迷茫了可以重新拜读一下。

读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也拉了较长时间,读后面的内容,前面的也只有模糊映像了,就捡我记得的说。因为是写给中学生的,读书是首要任务,那什么才叫读书呢?是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下课休息打闹,晚自习做作业或者抱着书本神游,吗?当然应该把课本读懂,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本是一个把你引进门的师傅,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兴趣,泛读一些其他课外书。也许说的容易,现在学习压力那么大,觉都睡不好哪有时间去看其他呢?所以我觉得还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读书习惯,以后就自然而然的读书,并不会觉得无用。上学时老师会说,不要死学死记硬背,要讲究方法,一边学一边思考,慢慢有了兴趣便会有再学下去的动力,可是我们往往懒得钻研,懒得提问,懒得探究,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答案是什么就是什么。上语文课时,老师问这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会说“动静结合,人生也是如此吧,需要有生机活力,也需要心里的片刻安静,不骄不躁,动一动你还会知道自己还活着,静一静你知道自己成长了。在求学路上我们会遇到朋友,也许记忆深刻的便是同窗舍友吧,一起吃饭睡觉学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可我好像受他们的影响很少,到了大学才深有体会吧!思考的方式也逐渐变得不那么狭隘,非黑即白,而是有了多元的看法。那时候大学选课,根本不是兴趣爱好所使,全在于这门课好过不,老师点不点名,可以逃课不用去吧,因此这是最大的失败吧。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脑子经常不在线,所以我舍友经常说我傻乎乎的,出门没有丢是万幸,慢慢大了,理智也越来越重要了。谈卢佛尔宫,想到了自己的旅游,不同以前一去就是一个月,现在最长也是一天,可以匆匆来匆匆走,假装自己来过了,打卡式旅游,每去一个省我都会去省博物馆,能叫导游的叫导游,太贵的就买那种讲解录音(不好用),尽力的去读背后的文化底蕴,奈何自己才疏学浅,只能略知皮毛,可还是很开心,起码走过了,虽然没有细细游细细品,但来日方长,我还年轻[微笑]。年轻的我们,应该劳逸结合,大学时太无知,想着年轻肆意挥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硬道理,知道了懂的还得去实践,另外学会删除拒绝一些事物也是必要的。。。

最后进行无言之美,你觉得这本书好吗?[可爱][可爱][可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本书除了十二封信之外 还有十足篇短文 这十二封信谈了读书 谈了动静 谈了升学与选课 谈了宇宙和人生 谈了情理 也谈了学生运动 附录部分也很精彩 谈体育 谈交友 谈学问 谈休息 等等话题 文字没有那么直白 读起来比较费劲 但字字深邃 全书看的出朱光潜传递的西方美学和对中国青年的谆谆教诲 几乎每一篇都能戳中我的要害 深感惭愧 在谈读书 谈文学中 朱光潜说 读书至少读两遍 读书必须做笔记 不光要读书 必须要写 突然惊醒 自己在看完一本书后常常感觉感触颇深想写下来却无话可说 而回想整本书时却也是那么几个片段几篇章节 别人问起也不知如何回复 想半天也只能说出个挺好来 相比初高中而言 看的书多了 却总结的少了 记录的少了 能讲出来的就更少了 自觉羞愧 定改之 在谈美中 朱光潜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情 这句话传颂很高但不甚理解 或者说即使理解了也不知如何才能做到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 书中指出了问题也谈了方法 但只怕药效也只能管个三五天n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很受用,比如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这段话关于生活的描述我很喜欢!还有朱老师说我们抱怨着这个不喜欢,却放不下还每天刷题,为了应付考试。不舍弃怎么得到,这像极了自己不喜欢好多东西,却为了跟大家一样随大流,勉强自己做着不喜欢的事情,还每天在心里抱怨为什么做这个。如果放不下断不了就去接受,如果真的不喜欢就舍去,正去先生所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