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本源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本源
作者:丹·布朗
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受邀前往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出席一场重大的发布会。他二十年前的学生——如今已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计算机专家、未来学家——埃德蒙·基尔希将要揭开一个惊人的发现,它关系到人类长久以来未能解开的两大难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活动一开始,兰登和数百位听众就被埃德蒙的精彩演说所深深吸引。但突如其来的混乱破坏了这场精心策划的晚会——埃德蒙被一颗从暗处飞来的子弹击中头部。埃德蒙究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要杀他……
本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初中的时候,一部《达芬奇密码》开启了我的丹布朗阅读之旅,从它开始,到后面的《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失落的秘符》,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惊险刺激,每一部都是宗教,符号和政治的完美融合。而今年五月份刚刚出版的《本源》,同样没让人失望。


与之前的几部作品相比,《本源》依旧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多线并进,悬念丛生,结局反转。刺激感和紧张感并不是很强烈,相反,这本书提到的两个人类最关心而未解决的问题,在合上书之后,让人久久沉默和深思。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终将去向何处?


“古人在认识周围的世界时,如果出现了空白,他们就用神来填补这些认知的空缺”。


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哲学,哲学也解决不了,就出现了神学。于是我们会发现所有以人类现有经验还说不清道不明的,最后都会变得形而上学。很明显,人类是一个很骄傲的物种,不允许自己无知。所以,面对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套说法,并冠以宗教的帽子。


而科学,似乎总是用来挑战宗教的。


科学的每一次发现,都伴随着宗教的动荡。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了维护宗教信仰,布鲁诺死了,塞尔维特死了,哥白尼死了,达思科里死了……康德说,世上最令人敬畏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哲学和宗教。看起来,科学和宗教似乎总是站在对立面。


尼采最著名的那句“上帝死了”,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宗教的讽刺和鞭策。当我们可以用科学解释问题的时候,神还有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而丹布朗给出了这样的观点:也许科学和宗教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它们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这个世界上,两者都有存在的空间。


其实,与其说历史上发生了几次科学和宗教的激烈的对抗,毋宁说是民主权利和专制权力之间的对抗,毋宁说是人性之恶和欲望之海所导致的惨剧。


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都给出了类似的答案:人类是由神创造的。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猿类进化来的。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又开始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了。科学就是这样,多数服从少数,少数挑战多数,不断推翻,重建。


那我们终将去向何方?


是天堂还是地狱?

是灵魂的21g消失于空气?

还是我们将会再经历一次类似白垩纪的物种灭绝?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将电脑芯片直接植入大脑,将能够在我们体内永远存活的、吞食胆固醇的纳米机器人注入血液,制造由我们大脑控制的假肢,运用CRISRR等基因编辑工具改变我们的基因组,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正在打造一个人类的加强版”。


丹布朗借科学家埃德蒙给出了这样的观点:人类正在成为一个杂交种≡——生物和技术的融合物。毫无疑问,那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叫做人了。


我对作者的这种观点的解读有两点。一方面,“生物和技术的融合物”这一说法深深地是一种讽刺,中国人爱讲“不为物役”,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被物役了。离不开的手机,深深依赖的搜索引擎,人工智能……没有电子地图的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迷失方向,离开键盘之后提笔忘字,卸载微信和QQ之后几乎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联系……一方面,“生物和技术的融合物”代表着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恐惧和迷茫。看起来人类掌握技术,并且永远不会允许技术超越我们。而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从单纯的机械化跳脱出来,越来越人性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人格”。不少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机器人最后摆脱人类控制,大开杀戒的画面其实都在不同程度地反应着这种担忧。


但愿我们的哲学能与我们的技术俱进,但愿我们的悲悯之心能与我们的力量俱进,但愿爱,而不是恐惧,能成为变革的引擎。


合上这本书,脑子里一直深深盘旋着几个问题。


科学的发展能否导致宗教的兴亡?或者说最终会殊途同归?


“熵定律”真的正确吗?(如何解释生命这种有序形态的出现?者如何解释水蒸气变成有序结构的雪花?)


从人类出现至今,技术和科学在不断进步,而“人性”有过进步吗?或者说有过倒退吗?



2018.7.22

1:00 am

小鹿儿

本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作品与风格》—-无剧透,单聊作者n这一次,我想来聊聊丹·布朗。这是一位我非常崇拜的作家,不亚于对东野圭吾的崇拜。对东野的崇拜,源于他的高产,而且精品颇多;对丹·布朗的崇拜,则源于惊叹他知识面的广博,其作品中涉及的宗教、艺术、科学知识的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对作家的认知。昨天看了一个视频专题,是丹·布朗创作《本源》的采风纪实,14分钟,记录了丹·布朗在落笔之前的一年准备时间里,除了在西班牙各地走访、采风之外,他还对这部作品构思时会涉及到的相关宗教、艺术、科学知识的阅读、了解和储备。视频看完,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质感厚重的原因了。与东野的高产形成鲜明对比,丹布朗至今作品数量不超过十部,平均两三年甚至更久才能有一部作品问世,他的作品中,除了最早的《数字城堡》还没看过,其他几部我都看了。看完的第一部作品《达芬奇密码》令我无比惊艳,宗教话题的小说,难得地不晦涩,环环相扣的情节、抽丝剥茧破解密码,喜欢那种直到最后才豁然开朗的酣畅淋漓,迷恋那种被作者带领着游走在迷雾中的感觉,看着既过瘾又收获颇丰。之后的《失落的秘符》、《骗局》、《地狱》、《天使与魔鬼》一如既往地高水平,从未令读者失望。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地狱》,虽然反派的偏执做法太过残忍,但对于地球负荷的隐忧我是赞同的。我这个读者有个特点,喜欢哪个作者,就在一段时间内执着地追着看。早些年看雨果,惊叹于其作品的浪漫;前些年看王跃文,佩服他对官场细节的剖析;前两年看余华没少掉眼泪;看东野奎吾、严歌苓、汪曾祺……把丹·布朗的《本源》看完,再看完《数字城堡》,丹·布朗作品就圆满了。“科学关注的是答案,而宗教关注的则是问题本身”,“科学和宗教不过是在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好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思考;好的文学作品,掩卷之后,不是情节的结束,而是认知的开始……n

本源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人类-AI-宗教绝不是三角对立关系,一边反宗教一边恐被科技吞噬,但到底此刻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是人。另外没必要集体唱衰丹布朗,虽然在三分之一处就能猜出幕后,但不是只有从头到尾解密的故事才是好小说。艺术解构、AI进化、宗教人伦、生命起源、同性恋等等题材完全可以拔高这部小说的可读性,不过翻译太烂,不会再通读全本。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