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读书笔记赏析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作者:张盈盈

出自张纯如笔下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永远的改变了人们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这一切始于一张照片,照片里,数百名中国平民的尸体漂满江面。张纯如的灵魂因此被触动。这些人是谁?她无法忘怀那一景象。她无法忘怀自己看到的一切。   短短几年后,张纯如将这场堪比反犹大屠杀的暴行公之于世。《南京大屠杀》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停留了10周之久,销量近50万本,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然而就是这个赤手空拳打破国际社会长达60年沉默的女子,2004年11月9日,终结了自己36岁的生命。   这之后的6年,张盈盈,张纯如的母亲,忍痛写下了这本回忆录,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女儿的生平:童年时自办的报纸,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读书笔记赏析

她如此聪慧却自杀 揭开36岁张纯如自杀之谜2004年11月,美国华裔历史学者张纯如(Iris Chang)开枪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这让她的朋友和学术对手宝拉.卡曼非常震惊,后者对事情的起因展开调查,于是一本名为《寻找张纯如》的书就此面世。卡曼表示仅以此书献给这位《南京大屠杀》作者,把一个真实的张纯如呈现在世人面前。自杀引发调查卡曼是张纯如在伊利诺斯大学新闻系的同学,尽管是学术上的竞争对手,但两人友情深厚。她和张纯如常互通电话,有时她会被张打来的长途电话搞疯了,因为张总是问一些让人抓狂的问题。虽然有不能忍受和她多呆一分钟的感觉,但卡曼和张纯如之间的友情从没受到质疑。在卡曼眼中,张纯如非常聪慧。卡曼在书中写道:她爱说话、爱空想、大胆、有激情、高个、美丽,还有一头黑色长发,吸引很多男性的目光。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为何自杀,激发了卡曼的调查欲望。卡曼拜访了张纯如的丈夫布莱特.道格拉斯和4所大学,张在自杀前匆忙把文件寄存在那里。卡曼还拜访了一位心理医生,讨论了亚裔美国人的精神病例。卡曼甚至收到来自美国国务院的资料,都是美国外交官们对张纯如作品在中国和日本影响的监控文件。卡曼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并不想把这本书写得很深,只想澄清关于张纯如的谣言,还原一个真正的张纯如。这不是单纯的医学研究,而是让她与她的病症活生生出现在我们眼前。不安全感始自童年在阅读了张纯如和亲友的通信后,卡曼认为张在1997年突然成为畅销书作家后,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再次出现。张纯如的朋友记得,张曾负责一家高中的文学杂志,但常受人欺负。大学期间,张和女学生联谊会的成员关系并不融洽,但仍被选为校园节日公主。她还两次获得实习经历,让校报同学非常嫉妒。年轻时的张纯如雄心勃勃,她告诉未来的丈夫想得到普利策奖。23岁时,她在巴尔迪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参加一个写作项目,签下第一份写作协议。29岁,她出版了第二本书《南京大屠杀》,成为畅销书作家。书中她叙述了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她的日本出版商在收到日本保守派的死亡威胁后,取消了日文版计划。今年在张纯如去世3周年后,同时也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之际,《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终于将上市。精神压力把她压垮精神压力让张不堪承受。她在创作第三本书《巴丹死亡行军》时,服用了很多药物,可能刺激荷尔蒙分泌失衡导致出现精神问题。我可能是第一个知道前苏联、中国和美国在冷战期间秘密的人,这难道不令人震惊吗?我发现这种研究让我着魔,就像侦探工作,但购物或在公园散步时,《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影像就会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并不想让这些事毁了我的余生。张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在生儿子克里斯多弗前,张多次流产,这对她的精神产生影响。被诊断精神衰弱和双极性情感疾病后,她买了一本关于安乐死的书和一把枪。不幸的是,克里斯多弗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面对家庭的变故,张的丈夫布莱特.道格拉斯以他的雅量和坦率帮助妻子。如今,道格拉斯又娶了一位亚洲太太,名字也叫IrisChang。即使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卡曼表示:我永远都不能理解她的自杀,永远都不能知道她在想什么,不能理解她内心的痛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