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书笔记赏析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作者:刘同

职场上有这样一种新族群,他们随着大潮读书,求职,进入大城市,在人生关键的十年里,不愿错过每次机遇,就像一群候鸟,努力跟上每次冷暖迁徙,一刻不停往前飞。然而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已经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动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断奔波漂泊,到头来,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在本书中,刘同认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关键十年”,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轨迹,提出“3232”法则,将“关键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生规划期(3年);适应调整期(2年);职场炼狱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并从四个阶段中选取50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困惑,一一作答。“3232”法则关注的是对人生、事业与职场的思考,而非在一份具体工作上花费时间的多少。所以,只要愿意思考,并付出行动,开始得越早,你就会成长得越快。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读书笔记赏析

简单的文字,述说着不简单的道理。书名叫《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作者大概是想让每个人都能在思考和实践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每个人打开自己人生的那把钥匙。所以书大致以职场3232为主线讲述如何在职场摸爬打滚实现自己的价值。3年是职业规划期,2年是实习调整期,3年是职场炼狱期,2年是自我突破职业上升期,但是其实这个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书里面干货很多,因为作者很善于去观察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

在规划期,作者提到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你要去选择一个行业而不是一个岗位。打个比方,你要选择教育行业而不要局限于老师这个岗位。行业内的职业有相通性,可是职业就只有那一个了。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就是一个人在一件事上花了一万小时这个大约值就可以成为这件事的专家。所以其实自己也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不会一辈子从事一份工作,选择一个行业就是给自己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作者对于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你想要在这份工作中得到什么?高薪、稳定、成就感、挑战、实现自我价值、能力的提升……其实这些目标都没有错,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更明确自己想要在工作中得到什么。

在实习调整期,可能会出现工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问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假如不能适应,就改变,假如想要适应,就要努力做出调整。还有一点印象很深刻,作者说他刚实习那会,当实习生都是闲着拿工资,没人带。不安于现状的他主动到领导那里去领工作,暂时没有适合他的工作他就等着,然后一天天去问,最后领导记住了他,他被关注了。这件事说明主动真的很重要,想想自己从小就比较被动,或许在应该主动的时候还是主动一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还有一句话作者在书里提到两次: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作者说,当别人没有给予你微笑或热情时,并不表示别人对你不满,或许不至于讨厌,别人只是单纯对你无感,单纯没有那么喜欢你而已。其实自己一直敏感,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个自以为很重要的时刻,然后自导自演了很多悲伤的故事。后来也忘了是什么事让我有了这个改变,或许是结交了一些大大咧咧的朋友吧,她们的气度感染了我。

后面两个时期,关于加班,关于如何提加薪,关于与同事相处与领导相处,关于是否要在公司站队等等,虽然自己这方面相关经历不多,感受不深,但是也像是给自己打了一剂预防针。

个人阅历受限,有一些观点暂时还无法消化,或许那些已经消化的再往后经历更多之后回头再看,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吧。但总的来说,很是受益匪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