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自述》读后感1300字
用整个周末上/下线时间,拜读名人汤一介教授特别哲理写作风格之回忆,反思录。他重审了人生中似乎应该被遗忘或者记住的过去。他出生名门,曾经清华-西南联大求学。青年时期入党。可以说他最是靠近中国历史,哲学思想“精英圈”人物。他一生经历过各种文化大思潮(左,中,右,或者激进,中立,保守学术思想,或者革命,中立,反革命哲学)的冲击。
晚年他在海外的写的这本书,读后有三大最主要收获:
1 :最大的告诫:他说“把教条主义当成了真理。路似乎笔直又平坦,但你如果想往回走,想走出教条主义的门,那是非常困难的,真正能走出的人也少”。这应该是他最宝贵的总结。人生中如何真正做明白人,敢反思,识大局,认识道理,真理?辨人生方向?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力图摆脱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束缚,至今仍然不敢说,他已经从其中完全解脱出来了。了解近代历史事实的人,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要解脱出来?而现代还有一些哲学新人似乎还想往里面钻?他书中见证了如何艰难地企图走出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牢笼,而走他的哲学之路。
2: 他对于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承传之关系的关注之重要性,可能超过了现代许多人的想象。科学,社会及道德文明三方面如何协调,平衡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难道它不是应该是越来越重要?他对于现代及后现代的看法非常时髦有兴趣。另外,他认为:“在21世纪将不是(或者发展趋势将不是)东西文化对抗的时代,而是东西文化在一高层次上互相吸收和融合的时代,西方文化将在选择东方文化中自我完善,东方文化也将在选择西方文化中自我完善,东西文化都有一个双向选择问题,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或者会逐渐形成一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现在国际大环境大变化看,看来只能希望或者祈祷他的观点能够是有先见之明。他对于现在“国学”热的看法也非常有历史的大眼光。
3: 他父子二人对于其“玄学”内容及有些哲学部分太深,个人没有认真读。因为估计只有研究哲学专业的专家们才会更有兴趣?例如,其中标题为“ 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实非虚”部分等等,一看就玄。也不知道是否可用在兵法上?它是否像是邓大人“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在基督教圣经中,有人问神在那里,其中有答:神在心里。神是“三一”神(圣父,圣子,圣灵),神曾经道成肉身,降临人间,死了,三天后又复活了,将来还要再来。这是其信仰的核心,因此,信靠耶稣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信,望,爱三大支柱!这是基督教要义。读了他书中的一些有关佛教玄乎的知识,还是不明白:佛教信仰基本要义是什么?因为他认为像“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包括像“人与人的和谐”,“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有关“内在性与超越性”等等,最多只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而且也是道家甚至中国化的“佛教(如禅宗)思想的基本命题“。这里似乎只有命题或者述说内容,而无其基要教义?……。或者只能说,水很深?老爷子提出“《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看来只能等待能贯通中西文化之新星的出现?应该快了!因为现在西方所有国家的大批神学院中,已经有了大批的留学生。愿他们将来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调解世界文明间冲突之桥梁与……。(有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