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读后感700字
部分人物个人见解
今天读了《三国史话》前四章,说说自己的感受吧。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曹操的江山是夺得的,孙权的江山是等的,但现在想想,也许历史的记载不一定就是真的,没有私心的,每个人自认的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刘备也就是借助“汉之后”而讨伐“曹贼”,但现在仔细想想,一个仅仅卖草鞋的,如果他没有一点点实力,怎么可能做到称帝,这不仅仅需要才智,更需要容忍,都说刘备讨伐吴国,是为了兄弟之情。试想,当时关羽已经死一年多了,再多的冲动也会被压下去,如果换句话说,刘备是想借“兄弟之情,夺取荆州呢”也为可知。都说孙权也就是等江山,但从他认命的大都督,他是不安于现状吧,从周瑜,鲁肃,陆逊,吕蒙,到赤壁之战,夺取荆州,无不显示出孙的智慧。再来看看,他可以说是三国时活的最久的,在江南一带发展的也是很好的。曹操,在当时部分人的心中,是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想,也只能呵呵,试想一个没有权利天子能让诸侯诚服吗?tan90° 吧。在到时的社会,不是说,曹操想当“贼”,而是不允许他选择。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可是个好官―济南相,退官后,也选择了隐居,世事多变,从一个文官跨越到武官,开始可能只想出个名,最后应该也是为了保护家人吧。从他写的诗词,可以看得出,志向远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同
人生在世,除掉极庸碌之辈,总有一个志愿。志愿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乐。志愿而做不到,看似失败,然而自己的心力,业经尽了,也觉得无所愧怍,这也是快乐。志愿是各人不同的,似乎很难比较。然而其人物愈大,则其志愿愈大,其志愿愈大,则其为人的成分愈多,而自为的成分愈少,则是一定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