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夏牧场(珍藏版)》读后感1700字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踏上一片新土地的瞬间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归属感?
你可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某个城市生活过了多年依然会时时感到陌生和孤独?
我都有。
可李娟,不管小时候跟着外婆在四川,还是后来伴随妈妈在新疆,亦或是自己奔波在城市和牧场,她都有一种令人艳羡的心安理得和随遇而安。她的灵动和浑然都来自于她那颗安稳坦然的心,她客观犀利地认知着一切,又包容着一切。
初识李娟-爱上李娟
小崔说事确定要被砍掉的时候,小崔和雪纯就做了一个读书专栏,采访了二十几位作家。采访阎连科的时候,阎连科没带自己的作品,带了一本《阿勒泰的角落》,说李娟写得比他强多了。在微读看《受活》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他的荐书,然后就在微读上开始了我的李娟之旅,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我有些小强迫,读书的时候不喜连续读一个作者的两部作品,怕审美疲劳。于是就一本李娟,一本东野,穿插着读完了李娟在微读上的所有上架书。后来东野书太多便偶尔也有看腻的时候,当时就想,李娟怎么不像东野那么多作品,可以让我看都看不完,哪怕也会有看腻了的时候呢。
- 羊道
读《冬牧场》的时候就看李娟说到,冬牧场结束就要转春牧场然后夏牧场了。所以我也一直心心念念地惦记着春牧场和夏牧场,喜欢并渴望读娟姨的游牧经历(她博客中自称娟姨,经常想起她的语气)。
一早就知道了李娟出了新书叫《羊道》,终于等到微读上架的通知。一看价钱,深思熟虑了两秒钟,果断拿下。买了这本之后才知道分了三本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微读只上了这一本《前山夏牧场》,中间的那一部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读,除了刚开始家庭成员的关系不是很明晰,我也是读得津津有味。
跟冬牧场的时候一样,李娟跟着转场的牧民家庭一起生活、劳作、转场,一起感受游牧生活的天地广阔。
- 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哈萨克族牧民是目前保留得最好的游牧民族了。牧民们的真实生活既苦又甜,总让我心生向往,可以逃离浮躁的城市生活,忘却世俗的庸扰纷争,去面对那广袤的草原蓝天,与羊群和白云为伴,天,地,人间。
游牧生活的日常是互相帮助。
没有哪一个牧民邻居纠结在你占了我便宜我抢了你地盘上不肯放手。他们的怨怒都来去匆匆,过后如同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回归质朴的相处方式。你帮我,我帮你,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也不会只予取予求,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也都不辞辛苦地付出和回报着。
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原生态?周围充斥着到处都变得孤立自私的气息,只求索取,不再付出,于是人与人之间再也不是单纯的样子。我听过的最“贴心”最“慷慨”的回报是“你在我心里啊!”,那是发生在对方向我继续索取付出的时候,其实自己做的事情连最起码的对非己个体的行为上的尊重都没有。
牧民们总是那么大气。
他们从不会纠结于钱财地位和家境,更不会执迷于今天谁出轨了,明天谁出柜了这种浮华的问题。他们尊天重地,用着无尽的生活智慧去辗转生活。即使是对待不喜欢的人吧,他们也不会小家子气到不吱声不理睬。当你面对的是广阔的草原天地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变得宽广了。
所以在这样的天地间,李娟的心胸是超越了她那个小小的躯体的,她的任何情感在她的描绘中都显得那么真切自然。以前,我们都会觉得小气财迷不好,生气打架不好。可是在李娟的笔下,这本书中的,包括以前的每本书中的那些小情绪,都显得那么真实且不让人讨厌。
牧民总是那么真实。
在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里,他们也会认为谁是好的,谁是不好的。可他们有起码的教养,他们有常识的判断,他们更有做自己的定力。他们也会评论他人,他们还会毫不掩饰对不同人的喜恶,可他们依然礼貌地对待他人,从不会试图干涉他人更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李娟在那一个个家里,从来也都是尽心竭力地融入。即使自己能力有限,她也从来不好意思偷懒,也不好意思拖后腿。正是因为这种身体力行,我想李娟才更加真实地体验到了游牧生活的全部,不仅仅是形式上加入到了一个个牧民家庭中,还真切地变成了一个与天语与地语的人。
我羡慕这样的李娟,我喜欢这样的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