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那些事儿1:增补版》读后感_1600字

《明朝那些事儿1:增补版》读后感1600字

朱元璋仇恨元朝吗?也许最开始并没有,这片皇权至上统辖的土地,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教化,农民这一阶层对皇权有着莫大的敬畏,何况朱重八最开始的日子虽苦,但父母健在。在元末后期税负极重,动不动就要抓壮丁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家庭观念里,一定本分的信守着,绝不犯法,尚可果腹,便是天恩的信条。所以,朱重八即便家破人亡,也依旧守着信条,皈依佛门。
然而天不随愿。天灾人祸下,朱重八为了活命,只能踏上官逼明反的道路。也是从此刻起,朱重八顺民的心性,在反贼身份的潜移默化下,把溯及过往的一切悲惨开始归罪于万恶的贪官污吏,随着造反活动的扩大,正是这种由浅入深,递进式的憎恨,让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最终敢于对抗皇权,也最终成就了他不可一世的功勋。
这位历经生死,用无数尸体堆砌出一代王朝的人,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农民,一路砍杀当上了帝王,带着小农思想,开始治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
为什么说是小农思想呢?因为守着一亩三分地,全部身家性命拴在田地里的小农,他所思考的一切利益的最终归宿,一定要合乎自己的需求——有利于自我的生存。
屁股决定脑袋。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不得不去思考谁对自己的危险最大?答案显而易见,满朝的功臣!连我一个农民尚可翻身做皇帝,何况陪朕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呢?可也不能随意烹杀,于是先分化消耗,然后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最后尽数屠去。末了昭告示人,朕屠的都是奸逆贪腐之人。
诚然这些人中必有不少奸恶之徒,可细细考究一番明太祖亲制的国策,事无巨细,小到连农民阶层的外出都要限制。不得不让人怀疑,种种行为的背后,都是在防患于未然——防止发生类似自己造反的举动。
如果说元朝是对农民血肉的压榨,那么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则是对官员残酷的屠杀。
朱元璋憎恶贪吏,所以给明朝官吏的俸禄都是精心计算好的——足够一家老小的温饱。可他忘了官员还要自己养一堆的行政人员,忘了这个人情社会的礼尚往来。除此之外,毫无经济学识的朱元璋还大肆超发货币,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薪水,就更显寒酸了。于是,肃贪最严厉的明太祖,反倒成就了历史上最庞大的贪腐官场。可爱的明太祖想不通,为什么朕算好的俸禄养不熟这些白眼狼?为什么那些剥皮砍头的酷刑都镇杀不住这些狗官?既然如此,统统拉出去砍了吧。
如此毁灭人性的株连屠杀的严政,如果说最开始是对权利的保护,官员的痛恶。随着年岁的增长,朱元璋后续的作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为素有仁德之称的朱标铺路。帝国初建,大家都是凭本事吃饭,一样白手起家,凭什么你儿子靠你的余荫就能白得天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没有这个自信,只能一步步把有可能有这些想法的人都想办法除掉,所以大施严政,对各种势力尽数斩草除根。唯有如此,唯有严政后的仁政才最能收服被朱元璋视为狼子野心的官吏,才能让这个刚刚开辟的王朝走上最稳妥的道路。可惜,仁德的朱标死了,孙子朱允文那么小,没办法, 只好把最后一位拓土有功的大帅蓝玉也砍了,谁让他不老实呢?
回顾朱元璋的一生,摘去功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不断的摧残着朱元璋的人性,让他质疑一切,让他不得不在手握大权后去一次次的考验着身边人的人性。而人性又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为什么说人性禁不起考验?因为当你用一个结论去倒逼因果的时候,那么你会穷尽手段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对自我行为意识的肯定,这种基于动机性推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价值认定的过程,过程越是坎坷,对求证的渴求就越强烈,当这种期望与否定的结果形成巨大的落差后——要么想方设法继续证明自己的结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要么承认自己的失败,让莫大的羞愧感笼罩自己的余生——人对失败总有一种奇大的恐惧感,仿若余生会被尽数摧毁。所以,我们潜意识的会选择前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带着偏见的朱元璋,浸染了一身的鲜血,最后孤老的落幕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