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1600字
有相关方面困惑的书友可以看看[呲牙][呲牙]
◆1.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你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你一定有天然的极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的、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你的精神胚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到这一点能帮助我们避免自己变成一味埋怨外界和他人的人,并对自己的环境多一分警醒。同时,如果你的环境持续地不如人意,你需要看看你自己的人格特点是否在其中有一些影响,即你是否选择了进入和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身上不被自己理解的性格特点,你可以考虑去了解自己生命最初的经历,这也许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布莱恩·利托认为,人们并非基因或环境的受害者,即使在人格形成之后,人们依然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2. 为什么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自卑情结,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于是产生了自卑情结。
◆3.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说着同一种语言如果你注意自己和伴侣争吵的方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不是你们所争论的内容,而是你们争论的状态和立场。有时候,虽然你们说的是同一个词语,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他人的意思。你们对对方的行为、举动、语言的理解,未必是对方真实所要表达的。争吵经常会进入这样的状态:你并不能够识别出自己在生气什么,也不明白对方真的在说什么,你们都是基于自己的语境,在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对话。
◆ 4.为什么有些人比大多数人更敏感?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们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也因此往往更愿意一个人安静地独处。
◆5.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吃吃吃;明知道运动有利,却总是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明知道东西都不需要买,却疯狂购物;明知道该早睡,却凌晨两三点还在刷手机;明知道deadline快到了,却一直拖延……明明想要过得更好,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是无法做到那些明知道对自己有利的事?
◆6. 为什么说有些付出是“过度”的?
健康的付出是以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的。这种意愿不仅仅指对方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还应当包括对方有权利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我们给予的东西。而过度付出,会显现出急切地想让对方全盘接受自己的给予的样子。一旦自己的给予被拒绝,过度付出的人就会愤而指责对方“不识好人心”。
◆7. 如何更科学地拒绝别人?
明明不是自己想要或想做的,但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尽管有自己的想法,却碍于面子、感情而无法说出口,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想法如此难以启齿;不知道如何在争吵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而一旦争吵发生,总是以互相谩骂,或者回避、冷战收场。以上这些场景看起来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它们都和“自我坚定”有关。我们之所以无法应对这些情境,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还不够坚定。
◆8. 当恐惧婚姻时,你在恐惧什么?
婚姻心理咨询中经常提到,婚姻中的斗争往往都围绕3件事:钱、性、家务分配。而双方对边界的一致认识,对于处理这3件事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