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老了》读后感1500字
我觉得林少华即使在翻译村上春树以前,也和他有种气质上的相近感,而不是仅仅村上的书翻译多了就难免受他影响…
那种温和儒雅,那种沉浸在对生活中美的诗意的执着追求(比旁人更容易感受到那种美,寻常的景色、寻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尽情快乐的遐想,是小确幸…)
林少华说,村上的小确幸只有看书和听音乐可以感受到,其他与我无缘呀。
村上又何尝不是,你的寻常巷陌,你的古道夕阳,你的莺歌燕舞…你的各种野趣又哪里是你说的城里人村上可以感受到的呢(正如林少华关于退休,和一位昔日同窗的讨论),而且村上说小确幸是数不胜数的,你的野趣也是数不胜数的
好多林少华写的那些景色,我看过,或者说在我眼里就是很寻常,但林少华把它写的那样诗意、那样晶莹剔透,那样让人惊叹。不过经他所写,还真的让我发自内心的觉得,哇同样的景色,还真的是这样美,为什么我以前那么迟钝。。。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所思所想,情不自禁的思绪的发散和遐想遨游,简直是震惊,何以一个人的内心丰富又美丽到如此境界!
震惊之余是惭愧又是启发,书读到一半时出门,看天,看天上的云,情不自禁的微笑,感觉此情此景是如此的沁人心脾,如此的诗意盎然,我站在蓝天底下感受这一切又是何其有幸!
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绝无可能有这个感叹,因为景还是一样的景,也许我还会发出无趣的慨叹…
想起一个朋友,跟她登学校的小土坡看月亮,都要写成“群山之巅”…我很无语的吐槽她,她(她是一个追求生活极致美感的人,比如晚上打电话一定要看着星星讲电话,比如下雪天一定要在湖边看书…)说这样才有诗意,我当时愣了一下,是啊,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没有对生活泪睫于盈的热爱,即使巍峨如泰山,也不过也只是高了很多很多的小土丘吧,浩浩宇宙又哪里是美不胜收的呢,不过是李碧华所言“红尘处处一般”了吧
(PS:之所以要感叹林少华和村上像,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觉得朱生豪和他翻译的莎翁像,一样的热烈浪漫,我觉得有种疯狂和死亡的感觉,不过那死亡也是旖旎瑰丽的。)
难道作者和译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成,我觉得是有的…一个不契合自己胃口的人,不为生计几乎是绝无可能为之翻译的吧。倘若为了生计勉强而为之,不情不愿,埋头硬上,恐怕不会太成功,遑论成功到广为人所之。再者,气质不够像,整本书,会使翻译本较之原著文风大变,拿村上造房子的理论,整个房子会很不协调…你能想象海明威般硬汉翻译者(假设他是个翻译家)去翻译太宰治的文章吗?诚如林少华在写给村上春树的信上说,
“说来也怪,唯有翻译您的作品才能让我格外清晰地听得中文日文相互咬合并开始像齿轮一样转动的快意声响,才能让我真切觉出两种语言在自己笔下转换生成的质感。”
本书讲了很多关于乡愁的,可能引发了很多羁旅之情吧,但对于我是没有的,可能还未在外漂泊,亦有可能如作者一样,在我出生之前的关于家乡的记忆并不是此处一如作者的山东
这乡愁,这是作者的乡愁,是一代人的乡愁,是世纪性乡愁,也是我们城市化发展变迁道路上面对的家园危机。不仅仅是我们的远去的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的故乡,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崩塌和远离,在这里,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一如村上先生,如何重建精神家园,是我们避无可避的问题,尽管作者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建议,但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但我又忍不住好奇,没有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城市化,作家该写“放羊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儿子,生儿子为了继续教他放羊”这样的故事了吧
老生常谈,没有绝对的好事或坏事,城市化也是,也应该正视它带来的积极效应,但决不表示要对它造成的负面影响放任不管
还有就是林少华的修辞,语言华美又精确,在这方面是我遇见的最让人惊异的人…可能是我看的书少,尤其写景的书更是看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