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4000字
曾经蝉联日本畅销书排行榜40周的《考具》一书的作者加藤昌治在其作品中提过,好的策划案集综合创意之大成,笔记本之类的工具的优点就是可以催生出许多创意,可是我的笔记似乎一直停留在日程的安排上,偶尔记点零碎的东西也只是为“日程”服务,顶多算是个to do list而已。到底怎样做笔记才能算是有效的记录呢?如何才能使用笔记来催化自己的思想,为新一轮的工作或者生活提供帮助呢?
正好在看上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到了奥野宣之“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想要从他身上寻找答案,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作为一位使用笔记本来管理工作生活并以此为生的专业级“笔记本专家”,奥野宣之极其擅长捕捉周围的各种信息,并且用自己创造整理出来的方式进行记录(他称之为“纳入信息”),最为重要的是,他将笔记本利用的方法(他将之称为“知识生产的步骤”)整理成了一套清晰可行的实用技巧,即使是初上手的学生也能使用,对像我这样为笔记本利用效率所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包括喜欢做笔记的读者最关心的两个方面:笔记记录和笔记利用,按书中奥野宣之的说法是“信息整理和知识生产”。在信息整理方面,他提出了“一元化笔记”法,从笔记本的选择标准、使用原则、笔记形式、记录要求、具体技巧等方面对“笔记记录”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内容详尽,可操作性非常强。在知识生产方面,他提出了“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的创意生成步骤,并用丰富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来进行具体的演示,强化这个实践的过程。
意识准备阶段
在利用笔记本管理、利用信息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意识,就是脑海中要确定自己笔记记录的目标,到底是为了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记忆更加深刻,还是想要用笔记来给之后的生活工作提供帮助,也就是奥野宣之强调的将笔记本作为“素材库”。
奥野宣之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生活日志”的概念,也就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听起来和近几年流行的“手账”很像,我仔细比较了两者的不同之处,觉得主要就是记录的目的不同。“手账”的核心目标是“记住”,是为了给过去的生活留下痕迹,而奥野宣之所说的“生活日志”除了强调“纳入”这个记录的动作,对过去的生活进行复盘之外,核心目的是利用笔记进行“知识生产”,从而让笔记发挥最大的作用,他在书中明确提到,笔记的作用在于“激发灵感”和“通过回顾已经模糊的记忆获取思考线索”。正是冲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做笔记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娱情式的个人情感记录,而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需要,多家观察,随时记录。正如奥野宣之所说:把有趣的、酷炫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和想去的地点不断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
信息纳入阶段
在确定笔记目标之后,我们就要明确这种笔记是有使用价值的,所以在记录的方法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奥野宣之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
1.一元化
一元,也就是无论哪种信息都只使用一本笔记本来记录,美崎荣一郎在《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中曾经提到过他的笔记本分为“记事笔记本”“航母笔记本”和“日程笔记本”,也就是需要至少三本笔记本来管理自己的生活。而一元化笔记因为所有笔记都是记录在一册笔记本中。
一般人看到所有信息记到同一本笔记本中都会产生疑惑,这样不就太过凌乱了吗?怎么会反而不容易混乱呢?在这里奥野宣之用了一个“孩子的玩具整理箱”的比喻,孩子的玩具多而杂乱,如果每样玩具都分门别类地放在专门的地方,固然看起来比较整齐,但实际操作起来是非常不方便的,而如果把所有玩具都按次序放进一个整理箱中,整理的时候非常简单,而需要找某一样玩具的时候也只需要翻找这一个箱子就可以,因为必定是在这个箱子里,不需要东翻西找。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奥野宣之提出了“一元化笔记法”,他说“一元化是一种绝不会有漏洞的方法,原因是它从一开始就浑身漏洞”,在我看来,一元化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方便记录,能够坚持。
2.时序化
因为是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一本笔记本中,为了方便使用和查阅,按时间顺序进行信息记录是基本原则,只要能够将日常中所捕捉到的信息按时间顺序依次记录在笔记本中,并且使用同一的时间记录格式,那么在使用时只需要注意大概时间,并且顺着时间进行倒推就一定能找到需要的信息。
3.索引化
一本笔记本中可以记录很多信息,一年也肯定不止使用一本笔记本,所以索引化也是将笔记本做成素材资源库的必要原则。奥野宣之建议通过使用分割线表示日期,每次的信息记录进行关键词标注,使用不同的笔区分不同记录情况等方式来方便信息的检索,特别是在每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或最后一页制作特色标志甚至目录,在笔记本书脊上用油性笔写上统一格式的日期和序号,通过这两个方法可以很轻易地在需要的时候将每本笔记本的信息找出来。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还可以借鉴美崎荣一郎在《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中的一个方法,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可以定期将笔记本中的部分信息录入进电脑,这样检索起来就非常方便了。即使没有时间将所有内容转移,奥野宣之也提供了替代的方法,可以将每一本笔记本中的主要信息关键词挑选出来,按照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录入Excel表格,这样检索起来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需要的笔记本了。
4.葱鲔火锅式记笔记法。
因为时刻记着笔记记录的目的是要进行“知识生产”,所以奥野宣之提出了一种被他自己称为“对自己的采访”的“葱鲔火锅式”笔记记录法,也就是一边收集信息,一边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的痕迹同样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在《创意的生成》中曾经说过: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奥野宣之也在书中说:你或许可能在无意中到一些启示,但好点子好成果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俗语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创意上也可能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只凭笔记的机械性记录,那么对后期的“知识生产”最多起到一个参考作用,而能成为知识生产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与想法的主观意识(也就是对所记录的东西的思考与感悟),“从他人处得来的信息,最终也不过会成为广为人知的一般性知识”。
知识生产阶段
无论笔记方法介绍得多么详细,如果没有办法促进写作、积累写作素材,为创意的发生提供灵感的话,知识生产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还着重介绍了“知识生产”中最重要的“创意生成五步走”,包括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五个步骤。
如果将知识生产比成厨师烹调的话,收集就好比去菜场买菜,厨师出发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菜单,在逛菜场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可能的需要将看中的食材买回家,种类尽可能多,即使最后并没有用到成品的菜上,说不定有时会得到有助于手头工作的意料之外的线索,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思考自己可能的需要,并将之买(记)下来储备足够多的食材,才能在做菜时有挑选的余地。
咀嚼就好像是一个厨师在仔细了解自己买回来的食材的特色,对于自己所购的食材,随意浏览,捋一遍他们各自的搭配,并且在已有的菜谱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组合。奥野宣之在他另一本代表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曾经提出类似的观点,提倡“重读笔记”,在重读中激发灵感,增加新的理解,积累写作素材,为思想输出做准备。
发酵就是厨师将一部分配套的食材组合在一起,通过组合为新菜谱的诞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在这里奥野宣之介绍了三种主要方法,分别为卡片法、A4纸移植法和拼贴法,卡片法的优势在于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写在同样大小卡片上,方便改变信息的排列顺序,类似头脑风暴的作用,给自己提供灵感;A4纸移植法则是将所收集的同类型的信息集中在一张A4纸上,这种方法类似美崎荣一郎所说的《别告诉我你会做笔记》中的“航母笔记本”,通过信息的整合给工作提供帮助;拼贴法则比较简单,将找到的信息以复印件的形式拼贴在一起,比如利用印象笔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kindle推送等方式将不方便用笔记录的内容以电子存储的形式保存,再用打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之前卡片法、A4纸移植法一样的作用了。
顿悟和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就像是厨师在研究菜谱和食材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种新菜的料理方式,然后马上开始烹调。这两者时间上就是一个先后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奥野宣之所说的顿悟实际上不是纯粹的灵机一动,而是通过长期的笔记收集记录中培养的敏感度来对工作内容做出一个快速的反应。在我们的科学小故事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在苹果落到他头上时的灵光乍现,而认为他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谦虚,实际上,如果不是他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的话,怎么能在苹果落地时有这样的顿悟呢?更何况万有引力一开始也只是一个猜测,经过多次研究验证牛顿才将它发表出来。我们在记录的全部笔记中,称得上精髓的内容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从比例上来说一点都不好,但是我们记录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和酝酿的过程,就是为了在准备信息输出时能够胸有成竹,这正如奥野宣之在书中所称“要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渐前进”。
要像奥野宣之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利用笔记本来管理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无论他介绍的方法看起来多么可行,多么令人心动,如果没有对目标的坚持和执着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坚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写作到六点半,坚持了30多年,别人问他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他说“因为我特别享受写作,喜欢是最重要的”。确实,如果没有对笔记记录的热爱和想要用笔记来给自己提供帮助的强烈愿望,无论方法多么简便都抵挡不住人的惰性,更何况连奥野宣之自己都承认他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所以虽然对这种笔记法非常心动,还是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确定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