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家》读后感1600字
我想,大多数人知道李小龙是因为他武术方面的成就,我也是,让这本书告诉你,这是多么浅薄的看法,对于这样的伟人,我们不应该持以如此片面且狭隘的眼光,而我们对李小龙的第一印象就是功夫大师,像咏春拳啊截拳道啊什么的,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就吗?肯定不是,是因为他武术的成就把其他方面都掩盖了吗?也不是,照我说,是因为我们那颗太过于躁动的心,太过于急功近利,一想到李小龙,就点燃了自己的野性,只想在表面上变得和他一样强大,却忽视了李小龙内在的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强大,忽视了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
看前面武术部分,对于一直都有着一个武侠梦和一颗尚武的心的我,本来是比较激动的,结果整遍下来只能用“啃”来形容,很多地方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不懂;第三遍,略懂,这只能怪自己没有艺术细胞了,谁叫这是一门功夫与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艺术呢,哲学这东西,以我忽略不计的人生经验,只有仰望的份,太过高深,小弟我就不不懂装懂瞎BB了。
现在的习武之人,很多都只求一个形式,大多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学招式不练功力,学了几个招式便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就一个小猫的实力却硬是装出老虎的霸气,结果遇到街头斗殴都会被打个鼻青脸肿,而开所谓武馆的人,也是看懂青少年喜欢出风头,不服就约架的心态,开个所谓的武馆让你自欺欺人地立于先天不败之地,里面的教练都不知道几斤几两。大一的时候进社团练过一个学期的散打,整个学期下来感觉不过是些花拳绣腿,屁用没有,还不如我健身来的有用,记得当时旁边还有练双截棍的,在那里把双截棍转来转去,真的是耍的一手好棍,装的一手好B,在我看来都不过是一些花里胡哨的“障眼法”,没实际意义。如果是为了练武而练武的话,就不应该在意那些所谓的招招式式,而一旦自困于招式的时候,就相当于自断“武道”了,为什么大师们都喜欢用水来形容武术,就是因为水没有固定形态,用桶装,它是桶的形状,用盆盛,它是盆的形状,你如何攻我便如何防,你如何防我便如何攻,形势如何形式就如何,就如截拳道之道中所说:当一个人进入无形的阶段,无形就成为一切之形,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如果是为了强身健体或是装B亦或是兴趣而练武的话,我不多说,你想什么招式就练什么招式,想多华丽都行,你开心就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面子喜欢跟别人硬碰硬,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不论是在武术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学会避其锋芒,李小龙也深刻地体会到水之就下的本性,水是万物中最柔弱的,但它也是最坚强的,无论水与何者相遇,它总是屈而不争地回避危险,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为什么李小龙能将进攻与防守、无为与进取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原因,而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太极图,也蕴含了这个道理,阴与阳,柔与刚,对应着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而两条鱼是首尾相连的,一条用最阳刚的头去攻击,另一条就用最阴柔的尾来防守,如此才能相生相克。
后面说到李小龙的演员之路,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对现在荧幕上的“小鲜肉”啪啪啪的打脸,现在的演员,根本不叫演员,只是披着明星的外衣在荧幕上手舞足蹈而已,都是为了当明星而去演戏,李小龙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员,演员不是为了红而去演戏,是为了演戏而去演戏,把演戏当成一门艺术,用自己的情感去雕琢,把你想表达的最真诚的东西表达出来,演着演着,你就红了。
最让我惊讶的是,李小龙居然还是一名诗人,里面有几首他的诗,写得很美。
这本书将李小龙的亲笔手稿总结归类、集结成册,让李小龙自己说话,讲述他辉煌人生的智慧源泉,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对于崇拜和喜爱李小龙的人来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正如李小龙在自己的一首诗里写的那样:说了很多,却没有道出心底的感觉。离别会很久,但只需记住,我会永远牵挂着你。对于牵挂李小龙的“龙迷”来说,阅读这本书何尝又不是对他最好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