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可爱的骨头》读后感_900字

《可爱的骨头》读后感900字

敏感的痛点开幕,各种意料之中的心灵治愈成长轮番登场。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十年,创伤平复,温吞绵长。爱与恨,试图包罗万象,却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既为虚构作品,浓缩在一年时间,足以表现这些人物这些情感的“历程”和“弧光”,更具张力;就像意式浓缩,极小一杯,两三口,却铭记于心。

小说情感张力的艺术效果,在于对时间的无情跨度和叙述交织的巧妙运用,将过去、后来、现在、未来,融为一体。

作为创造性的“空间”——“我的天堂”,太现实主义了,所谓“我的”,虽然符合剧情,但更是作者偷懒的托辞;“灵魂互换”,也不够仙,不够魔,不够妖,不够邪。作为“幽灵”的“我”的视角创意,成了包裹俗世肥皂剧的迷眼外衣。而且,“做爱”又成为“最高欲望/奖赏”的形式,还用了两次,哎,倒也符合地域审美情趣。

既然有了“天堂”,为何没有“地狱”?常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要追问的是,迟到的为什么偏偏是正义?这样的“迟到”,无辜的受害者们会不会同意?

对恶人而言,他原也厕身于“羊群”之中,却“在那一刻,他清楚地领悟到该怎么生活:不要像女人和小孩一样生活,他们总处于最糟糕的处境之中。”于是,典型的把偏执当真理,为了摆脱罪恶的吞噬,而选择与恶为伍,以为恶的方式被恶毁灭。这与当下许多社会现象,似曾相识。

与《我唾弃你的坟墓》愤怒酣畅的复仇不同,《可爱的骨头》最后的复仇太蹊跷,属创作大忌,却相当符合作品的气质和趣旨,可谓“文无定法”,“自成一体”。当读到小说结尾,“我”的手镯戴到一个女人手上,她感叹的那句话,莫名催泪啊!而“我”的回应,更是暖心!

除了复仇,还有爱啊!

作品偶有灵光乍现之处。

颇受赞誉的“创意”——“我”第一人称实现的全知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特定“假设合理性”的掩饰手段。电影里这种策略模式太普遍,《日落大道》《美国丽人》等皆如此。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包法利夫人》《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以“我”全知叙事,还大大方方,毫不矫饰,谁说不可以呢?

“我”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较为纯正的,有如小说《蝴蝶梦》《指匠》等,而改编成电影后都“暗渡陈仓”了,费穆《小城之春》也“我”得不纯粹。

或许,更喜欢自由一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