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1800字
神秘主义并未因文明而没落,倒不如说文明促进了神秘主义的进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神秘主义应分为自然神秘主义与社会神秘主义两类,自然神秘主义随着时间的延伸人类会发现未知领域无穷大,社会神秘主义则相反,随着生物科技与智能时代的到来,政客们的阴谋逐渐变成“阳谋。”
不管怎么说,倘若相信宿命,罪恶就不复存在,惩罚的意义也随之丧失,我们对罪犯的态度也会宽大起来。同时,倘若相信自由意志,由于产生了责任观念,就会摆脱良心的麻痹,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无疑也会严肃起来。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也许这正是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所要阐述的宏大主题。
不只是自由意志和宿命,神与魔,美与丑,勇敢与怯懦,理性与信仰——一切处于天秤两端的事物都该采取这种态度。古人把这种态度称作中庸。中庸的英文是good sense。依我之见,如果不中庸,无论如何都无法幸福。即使幸福了,也不过是炎炎夏日下守着火炉,寒冷冬日里挥着团扇的那种逞强的幸福罢了。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这是睿文目前所认知的幸福定义最为深刻的理解,至于“居中”是否能幸福,则就另当别论了。
武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军人的手段。争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煽动家的雄辩。武则天逆天而行,肆意践踏正义。而当李敬业起兵作乱,她读骆宾王的檄文时,也不免大惊失色。“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两句诗是只有天才煽动家才讲得出来的名言。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以此论之,“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而日本常常以中国自居也是有根由的,日本的京都、奈良的中国古制建筑,传承的中国文化,紫式部、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等一大批作家的“师古”写作文风是当今中国文坛所不及,特别是在另一个版本的《罗生门》收录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150余篇有10余小说是由唐宋传奇中改写而成。
创作总是在冒险,反正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唯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赵瓯北的《论诗》七绝,也许表达出了这种观点。艺术有种深不可测的神奇之处。倘若我们渴望金钱,或者沽名钓誉,抑或为病态的创作热情所折磨,可能就无法产生与无聊艺术作斗争的勇气。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芥川龙之介的观点与我们常识认知大相径庭,“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做为“局外人”的读者焉能知道“局内人”的作者会这样的“幸运”!
鉴赏
艺术鉴赏是艺术家本身和鉴赏家的协作。换言之,鉴赏家只不过是把一个作品当成课题,尝试进行自我创作。因此,在任何时代都声誉良好的作品必定具备种种可鉴赏的特色。而具备种种可鉴赏的特色的意思,正如阿那托尔·弗朗斯所说,由于到处都很模棱两可,也不是能轻易解释明白的。不如说像庐山群峰,具有从各个角度都能鉴赏的多面性。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艺术鉴赏能力,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就绘画而言,有太多的艺术作品对于没有艺术修养的人而言是无法欣赏的,例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比如梵高生前的作品无人问津,譬如马塞尔·杜尚的《泉》我们是将目光切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一艺术作品呢?还是把它视为行为艺术呢 ?
卢梭是喜欢告白的人,但我们在《忏悔录》中并没发现赤裸的他本人。梅里美是不喜欢自我告白的人,可是在柯龙巴中不是也有影射自己吗?总之,告白文学和其他文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如果卢梭的《忏悔录》是人性的告白,那么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真实坦白。
权利终究是取得特权的暴力。为了统治我们人类,暴力可能常常是必要的,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暴力是人类的孪生兄弟,可他一直被厌弃,所以人类才千方百计的创造宗教、创造神话、创造文明而摒弃它,然而暴力终将会伴随人类走向毁灭的时刻......
我的不幸在于没有崇拜“人性”的勇气。不,事实上我常常对“人性”感到轻蔑,但事实上也常对“人性”充满爱意。爱?或者说比起爱来,不如说是怜悯。总之,如果不能被“人性”打动,那么人生将变成一个不堪忍受的精神病院。斯威夫特最后疯了,只能说是必然结果。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睿文批注:“人性”好像是一个三明治,上面是“神性”,下面是“兽性”可它永远是夹在中层的“隐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