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水浒传》读后感_3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3000字

<五>

对于《水浒传》的描写,可以概括为:迎合了市民的趣味,发的是士的牢骚,歌颂了流民无产阶级的品德。

迎合市民的趣味。《水浒传》写开黑店、开贼船、火烧翠云楼、劫法场、潘金莲、巧云的奸情案、皇帝嫖妓女、鲁智深捉奸、石秀捉奸、李逵捉奸、李逵乔坐衙,等等,都不是为了歌颂市民的某种精神、某种品德——小市民实在没有什么品德精神可歌颂——而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好奇心、寻找刺激、供消遣等等。

发的是士的牢骚。《水浒传》首先抨击的是宋徽宗的用人政策。宋徽宗的用人政策造成豺狼在朝,龙虎在野,政治腐败、国家衰亡。阮小五“这一腔热血只卖给识货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另一种说法。《水浒传》表达了士的这一愿望,歌颂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这以杨志的经历最典型。

但《水浒传》主要歌颂了流民无产阶级的品德。流民无产阶级的性格特点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丑的一面突出,美的一面也突出,犹如花丛险峰与野涧瀑布,既险恶又奇美。

流民无产阶级也的确有不少值得赞美的性格品德。首先是胸襟宽阔。他们走南闯北,视野开阔,他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所以敢作敢为。他们经济上不自私,感情上不狭隘、不嫉妒、不吝啬,不斤斤计较于你得我失,不结冤记恨于前仇旧怨。李逵打了张顺,张顺灌了李逵,一碗酒过后,都忘了。

《水浒传》歌颂了流民无产阶级的江湖义气。“义”这个道德范畴有阶层性、群众性和方面性,它分仁义之义、忠义之义、公义之义、道义之义、信义之义、义气之义和侠义之义等等。《水浒传》歌颂了流民无产阶级的义气之义和侠义之义,赞扬他们朋友有难,为朋友赴汤蹈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炯人之急,解囊相助,仗义疏财等等。

流民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格中,最可赞美的是他们那种勇敢的反抗精神。

他们没有农民的那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苟且与怯懦;他们没有知识分子的委曲求全、小心谨慎;他们没有市民那种见风转舵、逆来顺受的市侩性。

由于流民无产阶级有能团结能战斗的特点,所以战争中流民型的将必是好将,兵必是好兵。我国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凡成其大事的,都是流民无产阶级型,如刘邦、刘备、朱温、刘裕、朱元璋等。农民和知识分子当领袖,又都成不了气候,所以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谚语。秀才的书生生涯,养成了他们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诗文竞争,养成了他们唯恐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这一点表现为王伦的嫉贤妒能。刘邦、朱元璋的胜利在于,流民无产阶级当领袖,知识分子当辅佐,流民无产阶级的冒险精神和知识分子的小心谨慎正好形成互补。所以知识分子只可为王师之佐而不可为王者。《水浒传》描写宋江就是刘邦、刘备型,吴用是张良、诸葛亮型。

《水浒传》之所以歌颂流民无产阶级,还因为《水浒传》是由说书演化而来。而说话,很大一部分听众是军人,军人中的流民成分最多,有招安或招募来的土匪,有赌徒、闲汉等等;听众中其他闲汉也很多。《水浒传》歌颂了流民无产阶级的“仗义疏财”、“解囊相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的江湖义气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流民无产者“理想”,迎合了流民阶级的口味。

《水浒新议》说“仗义疏财”等等是市民的愿望,恐说不通。市民积铢累寸,斤斤计较,不会有“仗义疏财”、“拔刀相助”的豪气。“仗义疏财”、“拔刀相助”是流民无产阶级的做法。他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希望经济困难时有人“解囊相助”,受欺负时有人“拔刀相助”。

有人说,《水浒传》是农民战争的伟大史诗。是农民阶级的高亢颂歌;也有人说,《水浒传》不但不是农民阶级的颂歌。相反,它丑化了农民。这两种说法。涉及到一个问题:梁山好汉中为什么一个农民也没有呢?梁山好汉中没有农民的原因是:第一,农民不是《水浒传》作者的歌颂对象。作者塑造了三十六个加七十二个人物形象,目的是歌颂他们。作者所要歌颂的首先是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人物,如鲁智深、石秀等;其次是仗义疏财,轻财好施,如宋江、柴进等。这就是说,歌颂的是用武艺和金钱做好事的人。用武艺做好事要有本事,而最有本事的人,《水浒传》作者认为是鲁达那样的军官,再就是教头、都头之类;用钱做好事要有钱,这只有财主才能干。

所以干好事的人有地主而无农民;《水浒传》作者要歌颂的还有用知识做好事的人,如吴用;再就是用法术为梁山做好事的人,如公孙胜。这两种人,农民当然也没有份。

第二,农民不是《水浒传》作者和宋江的崇拜、“赚”情对象。宋江由于崇拜大地主卢俊义和李应,才用计把他们“赚”了来。

第三,农民不是宋江“招降纳叛”的对象。

第四,农民不是梁山建设中的招聘对象。梁山需要安道全这样的医生,需要皇甫端这样的兽医,需要陶宗旺这样的泥瓦匠,就是不需要种地的农夫,因为梁山好汉不靠种地吃饭。

《水浒传》是发端于城市说书人的市民文学。因而很明显,《水浒传》作者是以城里人看待乡下人的心理和眼光来看待农民的。如一百四回定山堡村在村外麦地上搭野戏台唱社戏,作者关于看戏的农民的描写是:“更有村姑农妇,丢了锄麦,撇了灌菜,也是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仰着黑泥般脸,露着黄金般齿,呆呆地立着,等那粉头出来。”作者这儿写的是农村的“村姑农妇”。农村的男人们呢? “围挤着在那儿掷骰赌钱”。“又有那钱的,蹲踞在地上,共有二十余簇人……出钱的在那里唤字叫背,或夹带笑骂,或认真厮打。那输了的,脱衣典裳,褫巾剥袜,也要去翻本。”这明明是城市的赌徒,哪儿是农民。

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爱憎,可以从他们对对方的称呼、起名字、起绰号上表现出来。第三十二回,《水浒传》作者给一群庄客起的名字是:长王三、矮李四、急三千、慢八百、笆上粪、屎里蛆、米中虫、饭内屁、鸟上刺、沙小生、木伴歌、牛筋等。

在作者的笔下,农民、庄客都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本事,浑浑噩噩的“村蠢乡夫”。他们是庄主的仆役和士兵,他们对庄主唯命是从。史进要同少华山对抗,把庄户们召集起来,众人只会说:“我等村农,只靠大郎做主,梆子响时,谁敢不来!”鲁智深来到赵员外家,那赵家庄的二三十个庄客不明真相便跟着要来厮打。桃家庄庄客对求宿的鲁智深开口骂道:“和尚快走,休在这里讨死!”柴进的庄客对前来求点酒喝的林冲,粗野地呵斥道:“去便去!不去时,将来吊在这里!”那心肠,那态度,和他们东家比,差得可太远了。

在作者的笔下,庄客们都是没有本事的草包。公孙胜是个书生,因庄客不让他见晁盖,他一发怒,“把十来个庄客都打倒了”。这种一打就倒,一倒就是十来个的庄客,全书皆是。

总之,在作者的眼里,农民毫无用处,有用处者只有地主。李逵上了梁山,官府迫害李逵的亲属,是财主出面袒护,替李逵家“上下使钱,因此不吃官司”。李逵回家请母亲,作为雇农李逵的哥哥,竟马上去报告,领着人来捉自己的弟弟。

作者之所以贬低农民,确实是出于偏见。《水浒传》是城里说书艺人的创作,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种心理,在《水浒传》中随处可见。

如毛太公的儿子毛仲义骂农民:“这厮(是)村人,不省事!”又如第五十一回,戏子白玉乔对着白秀英挖苦雷横:“我儿,你自没眼,不看城里人,村里人,只顾向他讨甚么!”雷横因为被白玉乔骂做“村里人”,感到受了侮辱,跟白玉乔争吵起来,白玉乔又讥刺说:“便骂你这三家村使牛的,打甚么紧?”作者轻视之情,跃然纸上。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