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_14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400字

读罢此书,自我观照,我们内心,时常冲突。正常人和达到神经症程度人界线不明,偶尔过界,便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某个特定情形下,某些思维意识深处,或深或浅,人人皆有强迫症,个个都有固化思维。只不过,有人能曲里拐弯,有人直不愣登;有人一通百通,有人一错再错。
正因难以理解关于神经系统这样复杂幽微的器官而导致大脑疾病的各种症状,作者标题是《我们内心的冲突》而非《神经症患者内心的冲突》,全书以神经症人格和自身性格论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表现,有些道理浅显易见,有些思维前后矛盾。
作者归纳总结了三种人:顺从型接近人,攻击型对抗人,超脱型回避人。顺从型的人总爱强调自己与他人趣味相投、气质相似;攻击型的人和前者恰恰相反,喜欢敌对攻击;回避型的人既不想依附,也不想争斗,而是想远离。这些性格类型普通人身上也是有的,相互依存,互相穿插。
作者否认神经症源自人际关系的紊乱和失调,认为是有强迫性驱力造成,“它们来自于孤独感、无助感、恐惧感和敌对感,代表着在这样的感受下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应对方式;其首要目标不是获得满足感而是获得安全感;其强迫性特点的原因是背后潜在的焦虑感。其中的两个原动力——对爱和权力的神经症性渴望”。
因恐惧而缺乏安全感,因无助而充满焦虑感,因仇怨而产生敌对感,其实是很多人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状态。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幸福就是不恐惧》,幸福可说是大部分人一生追求的目标,而龙应台文章中的人仅仅追求“生活中时时不恐惧”便是幸福,约莫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导致。
学术研究著作总是要寻找先驱证明自己,否定他人。比如作者在分析第三人称他的冲突,“他主要关注的是去证明他的冲突其实根本就不是冲突,因而掩盖了这一事实——他身上的某些倾向其实是相互矛盾的。”言辞拗口,一如其观点:由矛盾态度所引发的冲突是神经症的核心,因此可以说是基本冲突。“至于应该依照什么顺序去处理问题,弗洛伊德的建议是,并且可能永远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他把医学治疗的原则运用到了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在处理患者问题的所有方法中,他都强调以下两个因素:我们给出的解释应当对患者有益;不应当给患者带来伤害。”
作者还说:“弗洛伊德也研究了我所描述的这种情形,但他的概括毫无依据,所以他的研究结果没有任何说服力。为了把这些研究结果纳入他的整个哲学框架,他便说它们证实了,无论一个人表面上多么优秀,都有着破坏性的本质。但实际上,这种情形只不过是某种神经症的特定结果而已。”这是反对的意思了。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可贵,人生仅有一次,顺从型或普通型人格基本认可;自由在当时却需要针锋相对才能得到,成为攻击型人格;最后生命爱情都不要,得到解脱了,成为超脱回避型人格。一首诗特定情形下几种类型全部涵盖。
对财富、权力和美色有无穷欲望或说神经症性渴望的和珅狱中悔叹“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在墙高不见春的暗室里顿悟了,可惜晚矣。
此书估计对提高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工作者有帮助。对普通人来说,爱恨交织,冷暖交加,甚至羡慕嫉妒恨都是内心矛盾冲突的表现。面对自己的冲突并找出解决办法,与他人分享经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自由和内心力量才是上策;若不能,只有借助医学治疗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