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从忍辱到复仇》读后感700字
1926-1928年国民党北伐并于1928年初蒋介石“训政”;
1929-1930年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战胜各派力量;
1930年12月-1935年10月对红军五次围剿直至红军抵达延安长征结束;
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6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易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逼蒋抗日”,1937年7月7日北平七七事变;
1937年8月13日爆发上海淞沪会战;
手握枪杆子的蒋介石改变了国民党的“党指挥枪”为“枪指挥党”,连绵的战争把蒋介石送上了最高统帅的位置,也最终给中华民族的四分五裂带来了形式上的统一。
然而孱弱的中国就像一块肥美的羔羊,虎狼群视,更让倭国垂涎。经过明治维新近70年的发展,小日本把战火和屠刀引向我积弱积贫的中华。当此国破家亡之际,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群起奋勇保卫我祖国大好河山。历史选择了蒋介石担当此时中国的统帅,而蒋介石也是当时最具有能力和素质的统帅和领袖的人选。
奈何孱弱的国力、绵延的内战、军阀的割据、农业国家的本质、清帝国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民族败类的牵制掣肘以及国民党内争权夺利,都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军队难以发挥最大能力。于此大背景下的统帅,可以说真的非常之难,战与和都是艰难的选择,速战与持久战都是艰难的挑战,好在民族大义面前,当时的蒋介石、宋美龄、顾祝同、陈诚、何应钦、张治中、张发奎乃至百万中华军队和人民百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一场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创造了后方转移的时间,揭露了日本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延缓了日本灭我中华。
壮哉上海淞沪会战,壮哉中国军民,壮哉我巍巍中华!
虽时间变迁、历史功过评判悠而未决,但是蒋介石、国民党、国民党军队为保卫我中国土地“焦土抗战”,抛头洒血,值得我中华民族永远铭记,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