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疗愈》读后感1900字
狗狗的疗愈,我发现了一种叫狗狗的药丸,并且完全把它吞了下去。
这是《狗狗的疗愈》的一句话。
《狗狗的疗愈》作者朱莉·巴顿曾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在她最痛苦的时候,上天为她派来了一个治疗者,而他,以狗的模样出现。为缅怀陪自己走出抑郁症的金毛狗邦克,感谢他教会自己如何爱,如何对爱负责,她鼓起勇气写下这本充满真情与鼓励的回忆录。
朱莉受够了小地方偏远的位置和暗淡寂静的夜晚,决心到大城市打拼,她被寄予厚望,唯有努力工作才能留下来。“朱莉”这个角色影射了许多毕业后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他们带着家人的期许,独自在大城市漂泊。而当工作压力超负荷到浑身充斥着孤独和焦虑时,他们想到了家里。书中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当她失去意识倒在地上再次苏醒后,妈妈的一句“朱莉?怎么了?”瞬间成了安慰自己的灵丹妙药。
朱莉和邦克一起
朱莉患抑郁症的时候是22岁,当时她还没意识到这种突如袭来感觉叫抑郁。只是感觉有个东西蜷在自己的胸口,让她变得软弱。其实我们大可试问,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情绪,脑袋放空时会有个声音指摘自己愚蠢至极;乘坐交通工具时感到每个乘客都在嫌恶自己的头发凌乱不堪;甚至在工作期间因为小事而歇斯底里大哭不已。周遭人的冷漠,而自己也深陷羞辱当中,朱莉用“感觉自己像是没了电的机器人,或是被两根弦牵着的木偶。”来形容这种情绪带来的变化,或许在当下,唯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才是朱莉的救命稻草,这也就应征了当妈妈的声音传来时,她产生出了强烈的安全感。
邦克是朱莉活下去的理由
作为小说家,处女作写小狗的故事,想必温暖感人,再加上“亲身经历”,让这部自传小说又有了一种“不得不”。在被查出重性抑郁症后,朱莉决定采取自救的方式——养一只狗。而这个决定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转折点。相比起从身边人身上寻找在爱,不如在狗的身上来寻觅,朱莉通篇采用“他”代替“它”来写自己的小狗邦克,这样的用词唯有将宠物视为自己一生至亲才会有此举动。当朱莉再次因抑郁情绪困扰时,邦克会走过来坐在她的脚上。他脸上满是好奇,好像在问:“好些了吗?”。又或者邦克蜷成一团,缩在朱莉的怀里,好像他跟朱莉一样,感到自己是在被保护的。渐渐地,朱莉与邦克立下一个承诺,要永生相依。朱莉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托付给了邦克,因为她知道,狗的忠诚永远不会动摇,他对主人的爱永远不会消减。
这种真实,给了整篇故事想象和梦境。朱莉吞下了叫狗狗的药丸,这个药丸在她身上立马起了效果,朱莉被邦克无私地宠爱着。很多小狗和主人的画面,大概都是泪点。书到一半,邦克病重,朱莉为了不让邦克安乐死而与医生大吵一架,最终通过募集筹到高昂的手术费。而当这只陪伴朱莉度过痛苦的小狗在手术后迈出第一步时,泪水模糊了视野。“邦克艰难缓慢下了两阶台阶,然后开始走路,尽管骨头坏了,尽管很疼,他还是愿意做我的小伙伴。”邦克很艰辛,作者也很艰辛。狗的一生只有数十载,于人而言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可是对于狗来说,他们用尽一生来陪伴一个人。
《狗狗的疗愈》是朱莉为了缅怀自己的金毛犬所写
关于朱莉的抑郁症,靠小狗和药物得到了缓解,而命运多舛的邦克却在11岁时癌症离开了主人。故事写生死有很多种,朱莉和邦克则是“一生有你,真的很感谢。”这种。
我们总是把狗当成宠物,其实它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能为它们做的就是爱与照顾,越了解就越爱。2016年,朱莉和邦克的故事被媒体大量报道之后,感动无数读者,作为书的作者亦是编辑的朱莉也因出版这本《狗狗的疗愈》成为了美国畅销书作家,这本书也荣获鹦鹉螺图书奖和纽约时报畅销书前三甲。
书中邦克感知朱莉的难过其实是有理可依的。心理学家说,当你爱抚一只狗,或听一只猫的呼噜声时,思绪得到了沉淀,随即而来的,是你柔软的内心升起一个宁静的乐园,而这种情感会在你的生活中开起一道大门。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无法抗拒的情绪,将会改变他们的一生。研究发现,当狗在看着人类时,的确会有一种心领神会的表情。人们总会出于本能去观察对方的左脸,因为那是我们流露情绪的部位,狗是为数不多能参悟这个秘密的动物。它们也会用这个办法辨识我们的情绪。所以,当邦克为了博得主人的笑容而打滚时,朱莉又怎能抵挡得了呢?
我们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爱,也会随之失去很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经历过的爱最终会使自己变得坚强勇敢。朱莉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小狗给她带来无私而永不消减的爱,而她又全心全意的爱着自己的宠物,因为它们不记仇,每时每刻都在原谅和遗忘,每个转角都是新的道路。现在,一提到狗,你会不会觉得它们真是卓尔不群呀!
文/mono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