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的题材乖巧,自带光环,比较容易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公允地评价,还算是一部可以一读的作品。就此主题,笔者也略作感慨:
一、故宫者,前一朝代之宫殿也。而当今之故宫,与历史上之故宫又有不同。历史上华夏中国经历多次改朝换代,而如今则转为人民共和国,所以故宫之故,将永远故往了,且目前故宫又是明清两代之皇宫,兼有元大都故址的意蕴,更是强化了这一层意思。
二、故宫之宝,既来自皇家的收集,又是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智慧之结晶;其背后折射的是瑰丽深厚的中华文明与文化。这是中国人的共同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在这份国宝的收集、管理、保护、宏扬的过程中,我们的确要感谢一些人所做出的努力,但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却是那些创造出这些遗产的文人墨客和一辈子默默无闻却打造出人间极品的超级工匠们。
三、从管理传承的角度,我们应当首先感谢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历代帝王在其中投入的心力与作出的贡献。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做了相反的事情(如唐太宗李世民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作为自己的陪葬,让后世只能看到模本),但他们作为历史文物的保有者,也包括一些大收藏家,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我们还是要感谢蒋介石以及其文化政府班底,在实力不及日本,各种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还要努力保护故宫传承下来的宝物。虽然蒋到台湾之后,利用文物传承的逻辑来强调自己才是中国政权之正统,但我们相信他最初下令保护时更多出自一个华夏儿女的公心。第三,我们应当感谢周总理,在文革混乱的年代里,北京故宫受到了冲击,如果破四旧的红卫兵真的冲进故宫,掌握了故宫文物的生杀大权,那华夏文明将遭受怎样的浩劫,大家去看看龙门石窟被破坏的面目全非的现场就知道了。周同志冒着政治风险,力换狂澜,为我党和我人民立下了难以计量的功勋。也让台湾老蒋的功劳被分走了一半。
四、故宫文物之一散一合,象征着中华文明之衰微与复兴。我赞成这种比喻和类比。就像作者在最后一章所不断罗噪重复的,中国因国力之提升,正在成为海外流失文物的最后归宿;而随着大陆国力的增强,台湾与大陆终将统一在中华文明的道统之下,届时流散于两岸之民族瑰宝也可以合而为一,再现璀璨了吧。当然,现在还不是弹冠相庆的时刻,中国仍须展现实力与智慧来完成这件事。
五、整理几个关于故宫珍宝的历史花絮。首先是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当年作为退位之清帝,袁世凯好像没有做绝,还是允许爱新觉罗家保有一个皇族家庭之待遇。但在当时之民智时代,这种奇怪的存在是很难真正存在的。溥仪虽然名义上是皇宫主人但已无力控制,文物流失变卖成为不可阻止的现象,不久溥仪自己也加入了监守自盗的营生,让自己的弟弟带出文物换钱。我想这应该是溥仪被逐出故宫的主要原因吧。其次,故宫文物历经千难万险,却最后都没有大的损伤,可谓中华固有灵佑。经历日本人的野蛮侵略,中国还能浴火重生,并走向富强,天数在兹乎?其三,故宫文物在流离,成就了不少文学作品,陈舜臣的《青玉狮子香炉》因为最早探究这一题材而获得了大奖,好像也奠定了陈氏历史文学的地位,也是福荫广播吧。
当然,作为日本记者,其立场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一些观点又有挑拨海峡两岸关系之嫌,值得批判。但看其主流,仍不失一位旁观者的公心,还是可以继续观其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