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_14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400字

再推荐一回王小波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很有限,父母和老师也不例外,除非受影响者自己觉得很大。身体、心灵、精神的成长,还得靠自己。

我给儿子推荐过三本书,《瓦尔登湖》,假期里翻过,至今还留在家里;练性乾编的《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带到学校一学期,又带回来,压在包底下,我没问他,不知读过没有;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他带上了。儿子一次和我谈起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我说家里有,他说图书馆也有。

之所以要再推荐一回,是先前读过《我的精神家园》,部分阅读了一位同学送的《王小波作品集》,上周末逛书店时买了本《王小波画传: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十多万字,一些照片,李银河编著。放在我小包里,公交车上一来二去,几天快读完了,又想起王小波的好来。

再次向他推荐的理由是:想在书中多得点乐趣,读一读王小波;想从书中多获得点智慧,读一读王小波;想知道精神家园怎么回事,读一读王小波;想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有尊严的人,读一读王小波……

“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不知我这番善良的愿望能否换得儿子收获的真实。

附:人们心中的王小波

王小波:中国人——尤其是社会的下层——有迷信的传统,在社会动荡,生活有压力时,简直就是渴望迷信。此时有人来装神弄鬼,就会一哄而起造成大的灾难。这种流行性迷信之所以可怕,在于它会使群众变得不可理喻。这是中国传统里最深的隐患。宣传科学,崇尚理性,可以克制这种隐患,宣扬这种不可信的东西,是触发这种隐患。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可为一点稿酬,就来为祸人间。【这段话,某些作家听到了没有?】(转引自李慎之《悼念王小波》)

周国平: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王小波的上述这段话,正可见内在的严肃,纯正的教养。且看另一段文字:其中有个人穿得严肃一点,准是教授。偶尔有个把比教授还衣着笔挺的,准是日本来的。日本人那种西装革履也是一种风格,但必须和五短身材、近视眼镜配起来才顺眼。咱们要装日本人,第一是一米五的身高装不出来,第二咱们为什么要装他们。(《域外杂谈衣》)】(周国平《自由的灵魂》)

张晓舟:贯穿于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是自由的锋芒、幽默的风度。而其背后,依然是悲天悯人的古道热肠。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那种逞才使气的刻薄是与他格格不入的。(张晓舟《理想的知识分子》)

母亲:小波有才华、有思想,他追求民主、追求自由,讲实际、讲良心、不讲假话。他是个耿直的人。他的作品就体现了他的品格。(宋华《母亲的忆念》)

李银河: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其次,这些人或许是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他甚至不喜欢听像“使命”“拯救”这类堂皇的词,觉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级以致有资格去拯救任何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平等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价值。(李银河《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