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1600字
《中国人的智慧》谈中国人思想理念的演化,从最初的《周易》到禅。姑且试着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把这个演化过程记录一下:
《周易》被后世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但是从思想理念的角度来看,它用阴阳指代事物两极,认为事物在这两极间不断发生变化,中间的状态最好,“过”和“不及”都不好。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渗透到了日常生活里,譬如小时候我要是玩的太高兴,大笑个没停,快乐疯了的时候,我妈通常都会来一句“不要乐极生悲”,把我的兴头给打打,让我收收情绪,保持一种温和地愉快状态。此外,大家经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什么“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所之倚”等都是这种思想理念的体现。
《周易》认为中间的状态最好,而儒家推崇中庸,看了书才理解中庸原来并不是平庸、骑墙,而是“中、正、平、和”的一种为人处事最高境界,鲜能达致。而这世界还是容易走极端。
儒家崇仁善,但也务实,孔夫子其实并不迂腐。而兵家是相当务实的,不把战争的成本利益算清楚还是不要打仗为好。所以战争不是凭热血或者情怀就能赢,有没有足够的胜算、强大的经济后盾还有缜密的谋划才是重要的,并且一旦开始战争,就绝对不能出错。所以动辄就叫嚣要开打的人可以歇歇,想想自己有多少斤两,能不能足以成事再说。
老子也论兵,并且后世的兵家们也喜欢把孙子和老子并论,但是老子其实是反战的。只是真被打仗,咱也不能挨打,那就应战,而且“哀兵必胜”(哀我理解为不占上风需勉力应对时,而克制、努力、专注的状态。)不过“哀”和“骄”仅仅只隔一线,所以要始终保持“胜不骄”的“哀兵”之态,就得学习“水”“谷”等自然界低处的姿态,“上善若水”、“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等等成语莫不在给老子的方法和态度作诠释。而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和韩非子,却把老师的态度和方法分别发展成“无为”和“无不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想想国人当下好些人的状态是实际做着韩非子,心里想学庄子。
庄子的逍遥淡泊为魏晋士大夫们所喜,他们寻找和体验山水自然之美,向往大自然的宁静淡泊,欣赏和展现真性情,崇尚智和美,重视内心感受,从而自成一种风度。我以为若魏晋风度能一直保持下来,国人心态会比现下要自由和率真许多,不过儒家法家的“求有用”还是超过了魏晋风度的“寻无用”。而到清朝把封建专制推向史无前例之高峰后,魏晋风骨基本无存。
“魏晋风度”和禅的关联就在于“内寻”和“热爱自然”。禅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吸纳儒道思想,最终本土化而成。它讲打破执念,实现内心的觉悟,回到自然自由的状态。发展到后来,它成为寻求智慧的一种境界。易中天认为中国人的智慧至此也就成熟了。不过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说法说是禅的思想在中国种下种子,反而是东渡到日本开了花。下次如果能找到那本书要瞅瞅这其中的原由。
这本《中国人的智慧》可以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起读,前者简练又有趣味地介绍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主要思想流派,后者则是尝试详细、系统地梳理和阐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影响较大的思想流派。前者融汇贯通语文、历史、哲学知识,把作者对什么是中国智慧的思考化进书里,而后者是很严谨的学术作品,对各哲学思想做详细介绍、分析,并大量引用文献。两本书结合起来读,如果想多了解《中国人的智慧》里的那些流派的话,《中国哲学史》可以提供在学术方面的详细补充。
这本《中国人的智慧》还可以和林欣浩的《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以下简称“《佛祖》”)一起读,两本书都有趣,语言活泼,深入浅出。《佛祖》那本书对佛教的来龙去脉还有历史变化做了梳理,介绍了佛教演化过程中的宗派的形成,又兼而分析了在中国儒释道混杂而处局面的形成原因。而最后的结尾我很喜欢,它通过讨论佛教和各种哲学的关系,引出的竟然是在有自由意志的设定下唯有美和爱不可剥夺的结论,真是又幽默又振奋。看完《佛祖》再看这本《中国人的智慧》里讲禅宗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