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读后感4000字
一本书读懂从宇宙诞生到21世纪,大历史跨越138亿年,包含宇宙史,地球史,生命史,人类史。认识宇宙使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不会拘于一隅,不会过多纠结凡尘琐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中的物质与生命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子到化合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高级生物。大历史包含十一个阶段:
一.宇宙起源
二.恒星诞生
三.较重化学元素的诞生
四.行星的诞生
五.生命的出现
六.人类起源
七.农业时代与农耕文明
八.现代世界的前夜
九.现代世界
十.人类全球化
十一.未来历史
关于这些阶段:
一·宇宙起源
现今的宇宙是由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组成。138亿年前,宇宙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热量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压力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大爆炸产生了时间与空间,释放大量现今所有物质与元素的初始元素氢、氦,并且宇宙不断的在加速膨胀。
二.恒星诞生
在大爆炸发生几十万年之后,宇宙非常简单,除了来自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弱光亮,整个宇宙漆黑一片。大多数原子物质以氢原子和氦原子构成的巨大星云的形式存在,而这些星云镶嵌在由暗物质构成的更庞大的星云之中,由于引力的作用,巨大的原子星云向内部塌缩,恒星得以形成。
三.较重化学元素的诞生
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也就是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在三个主要阶段被制造出来的:
1.大爆炸产生氢、氦,宇宙是由氢(大约占75%)和氦(大约占23%)组成。
2.在恒星内部产生原子序数26以前的元素。大量的氢通过聚变形成氦,在更大的恒星中,部分氦转变成碳、氧、硅以及直到铁的其他一些元素。在红巨星中,中子捕获能够创造直到铋的重元素。当这些恒星死亡时,它们创造的新元素被抛入周围太空。
3.超新星爆发产生元素周期表其他元素。超大恒星生命最后几秒钟的巨大爆炸,极端高温创造出大量中子,元素周期表中其他所有元素在短短几秒钟之内经由中子捕获被创造出来,这些新元素随后被散播到太空。
四.行星的诞生
1.靠近太阳的类地行星
太阳星云中的残留物,以某种方式成功地避免卷入太阳的较大物体(直径达到10千米)被称为星子。吸积过程,星子之间的引力使许多星子猛烈碰撞并凝聚在一起,体积增大,获得更强大的引力场,并且清扫了轨道上更多的残余物,就像滚雪球一样,一直增长形成行星。太阳系内侧的类地行星主要由硅酸盐构成,内核主要是铁。
2.太阳系外层的大型气体行星
在比较外部的区域,温度非常低,以至于主要由氢和氦构成的星子也包含了大量的雪水。能够以某种方式从星云收集大量其他物质,其中包括较轻气体和固体。行星的内核可能是通过撞击而形成,当内核变得越来越大时,它们就把周围星云的气体和冰凝结起来。这些巨大行星不断增加的质量导致失控的吸积,直到每颗行星轨道上的气体被一扫而光才停下来。
五.生命的出现
38亿年前到800万年前。
38亿年前生命有机体出现,无氧大气出现简单的氨基酸和核苷,这些简单化合物组合形成更复杂的蛋白质和核酸,生命的出现需要这些原始原子中的一个碰巧发生化学进化,在这种进化过程中(至少经过5亿年),这个原子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充分的活细胞。生命是物质复杂性的延伸,许多单个原子结合形成分子,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这就是最早的生命有机体,随着时间推移,分子复杂性逐渐增长,这些非生命物体进化出单细胞生物。地球生命简史:
1.原核生物的出现;2.光合作用或来自阳光的能量;3.呼吸作用以及真核生物的出现;4.有性繁殖;5.多细胞有机体的出现;6.脊椎动物;7.生命来到陆地;8.恐龙和哺乳动物(直到800万年前)。
最初四个阶段(38亿年前到6亿年前),只进化出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开始了生命的基本进程:发酵、光合作用、呼吸、真核生物的出现,以及有性繁殖。这大约花了30亿年时间。
第1个阶段:最早的生命(大约38亿年前)
最初的活有机体可能类似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的单细胞微生物。
第2个阶段:光合作用(大约34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原核生物蓝绿细菌或蓝藻细菌等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直接以太阳能为生,产生氧气,从约30亿年前到20亿年前大气中氧气从约1%增加到现在的21%,太阳的紫外线充分地照射在大地上,分解了带有两个氧原子的氧分子,形成具有三个氧原子的臭氧,保护地表生命免遭来自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同时碳循环出现。
第3个阶段:呼吸作用与真核细胞(大约25亿年前到15亿年前)
出现真核细胞,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来制造和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则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细菌设计了一套循环系统来保持生物圈的平衡。
第4个阶段:有性繁殖(大约10亿多年前)
一些真核生物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即有性繁殖,负责繁殖的细胞发生分裂时,不需要成倍增加它们的DNA。子代细胞已经准备好从受精中找到它们的另一半,即与另一个“亲代”有机体的子代细胞结合起来。其他所有细胞最终都会死亡,这一点与所有细胞继续存活下来的无性繁殖不一样。
后四个阶段(大约6亿年前到800万年前)在最近6亿年,各种形式的多细胞有机体才进化出来。
第5个阶段:多细胞有机体(大约7亿年前到6亿年前)
一些真核细胞聚集起来过一种集群或群居生活,一开始,它们依然是独立的细胞。后来形成多细胞。5.4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
第6个阶段:脊椎动物(约5亿年前到4亿年前)
出现脊椎动物,目前为止所有生物都居住在海洋中。
第7个阶段:生命来到陆地(大约4.75亿年前到3.6亿年前)
大约4亿年前,一些生物开始了从海洋到陆地的旅程。植物和真菌类可能是先锋部队;昆虫与两栖动物是率先进行陆地冒险的动物。爬行动物出现于3.5亿年前到3.1亿年前,它们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第8个阶段:恐龙与哺乳动物(大约2.45亿年前)
出现恐龙与哺乳动物,在6500万年前地球卫士木星偷懒,没引走飞向地球的陨石,导致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次撞击大约90%陆地物种灭绝,50%的植物物种消失。恐龙全部消亡,它们的唯一后裔是至今存在的鸟类。体重大于32公斤的动物都死去。只有小型哺乳动物和蟑螂存活下来。
六.人类起源
1.类人猿,800万年前出现。
2.类人猿的一个分支人亚科原人的进化:从800万年前到20万年前,在大约700万年时间里,脊骨变得更直、骨盆更窄、脑容量更大、手臂更短、成对结合、交流和合作增强、火得到利用、手斧得以铸造——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气候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3.智人出现,20万年到25万年前,现代人祖先智人在非洲出现。不断开发新行为形式和与环境相联系的新方式的能力,通过语言集体学习,行为举止更像现代人。
4.旧石器时代,20万年前到1万年前。两次明显的冰川期,智人从非洲出发,征服全球,四处迁徙狩猎采集。
七.农业时代与农耕文明
1.农业时代早期(12000年前—5500年前)
农业的采纳是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革命的第一步。随着散居全球各地的小型人类群体逐渐从流动的采集生活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历史变化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农业取决于驯化过程,驯化不但适用于单个植物和动物物种,同样也适用于整个地貌。由于可以利用的食物和能量越来越多,人口开始快速增长,他们逐渐居住在更庞大、人口更稠密的社会,农业村庄甚至被称为城镇的更复杂的共同体之中。这些进程导致了人类社会中新层次的复杂性,因为更大的集群和私人财产的出现,致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权威、性别差异和身份问题,集群规模越大,资源增多,需要合理管理,需要更明确地行使权力和权威;这样,在整个农业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平等的血亲关系逐渐被财富和权力的垂直等级制所取代。出现陶器、青铜器。
2.农耕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1000年)
公元前3500年,随着最初的城市和国家的出现,人类历史跨入一个新时代,即农耕文明时代。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200年出现国家,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努比亚,公元前3100年就有了国家,到了约公元前2000年,中国、印度北部出现了国家,到约公元前1000年,中美洲和秘鲁也形成了国家。社会生产力提升,出现铁器,文字。各种农耕文明巴比伦、亚述、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大秦帝国、罗马帝国、帕提亚、贵霜帝国、汉帝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关于贸易、战争、宗教、技术、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八.现代世界的前夜
公元1000年—公元1700年,创新加快,全球交换网络建立。
九.现代世界
公元1700—1900年,工业革命,全球殖民,全球贸易,政治革命。
1.工业革命。英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水平,人口大幅增长。第一批模仿者比利时、法国、普鲁士和美国,它们构成了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到19世纪80年代,在俄国和日本已经开始了第三个阶段。
2.政治革命。现代国家的兴起。
十.人类全球化
公元1900年—2010年。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生活水平极速上升,人口、资源压力也倍增。战争构造了新的世界秩序;经济全球化;环境的恶化。
十一.未来历史
1.对于人类
在40多亿年之后,太阳的燃料消耗完,太阳死亡,接着太阳系里面的行星也会消失。人类可能在太阳毁灭之前,进行星际移民,找到另外合适的恒星系,这个星系环境要稳定,距离周围超新星足够远,恒星系中的“地球”离恒星距离合适,在宜居带,有金属内核和外部岩层,拥有磁场抵抗太阳风暴,这个星系还有一颗巨大的行星用来护卫“地球”,吸引陨石撞击。
1.对于宇宙
宇宙加速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扩大,使观察者看不到天空中有什么天体,最终,每个星系成为一个独立的宇宙。恒星不再形成,并逐渐减少,最后,所有恒星都消失,连带着行星,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一切复杂的结构都会慢慢崩溃。宇宙之中只有一团团化学元素,在存在许多物质的地方,黑洞肆意吞噬吞,很多年之后,黑洞泄漏能量,并且逐渐消失。宇宙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大……
万物有死生,宇宙无永恒,宇宙中的物质、星体、生命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从零出发又归于零,虚无与万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