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上)》读后感1900字
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给我们上国际关系史的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学历史是为了什么?
顿时我脑海中闪现出《未来简史》当中引述的一个案例:马克思在19世纪曾预言资本主义因为制度本身的剥削性,必将在未来走向衰亡,到时将由社会主义所取代。我们看到在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会被淘汰,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但是资本主义仍然存在,而且发展得很好,难道是马克思说错了吗?其实并没有,只不过历史的轨道发生了一些偏转,没有按照马克思设想的那样运行下去。而执政者(资本主义国家)做出改变的原因也正是看到了马克思对其资本主义制度所暴露出来的腐化、剥削和压榨等等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逐渐累积的刻画和论述,所以积极投入到改善民众生活水平和提高民众社会保障福利的建设中去。工人福利提高了,生活和工作水平得到了改善,自然支持给予他们幸福生活的政党,热爱他们的国家。
马克思所做的不是他预言的未来正确与否,或者发生与否;而是对于处在社会发展方向上的人们能否抓住机会与挑战,对正在发生的事或者对未来有影响的事做出改变,变则进,不变则退。
所以当时想说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回答说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
在抛出这个问题后不久,老师也说出了他的观点:学历史并不能鉴古知今,不能洞察人性。
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其实这话是扯淡,哪来的以史为鉴?世上本无同一条河流,你想改革了,能找出一百个改革的成功案例来。你想萧规曹随了,也能找出一百个改革失败的案例来。往往你以为相同的事,实际上细微处的不同导致完全不是一码事,那么用以前的经验就不那么灵光了。退一步讲,即使真有一模一样的事,你按以前的经验做,实行起来也不一定和以前做法完全相同。总之,以史为鉴本身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但是学习历史可以满足我们的感情需求,可以成为我们串联不同学科之间线路图,同时可以使自己得到安慰,理解人生。
就我自身而言,“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读历史”就是翻看过去所发生的被文字或者其他手段记录下来的事,而我所读的历史就是在往昔岁月中寻找一些有趣的或者有用的“记录”,填补我内心的疑惑。
而这本书正是我为了拨开心中的层层迷雾,找到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所阅。为什么在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私有经济又重新出现在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如此困难?为什么改革的春风先从南方吹起……
在读完此书后,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办银行卡的事。
父亲第一张银行卡是母亲在工商银行办的,从办理至今,那张卡都没用过,只有刚开始的时候存了10块钱的办理费在里面。父亲不识字,办卡的流程都是母亲完成的,只是在需要本人出示身份证的时候父亲才在。那时候很高兴,以为是家里突然挣了很多钱,怕家里不安全,于是存在银行里,但之后和母亲在“办卡”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好像我家并没有挣到钱。
母亲办理完银行卡后的一天,带着我去到父亲以前上班的公司(一建司,全称应该是第一建筑公司,属于集体企业),从大门进去,我还记得周围好像很破败,地上野草杂生,一点也不像家公司。走进一间办公室后,就听见很多人开始谈论,有骂爹骂妈的、有闭口不谈的,听到最多的就是被大家骂娘的建筑公司管理者的名字(叫什么忘记了)。在场的多是父亲之前的工友,他们有的带着卡和钱来的,有的带着卡,有的什么也没有;但大家的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要钱。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母亲办卡的目的是因为父亲之前所在建筑公司被打包卖出去了,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集体企业财产属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所以建筑公司卖出收到的钱理应归大家所有,按工人工龄买断,但是却被公司管理者侵吞,该得的补偿款,工人一分也没能分到;后来有人联名把贪污公款的那个人告上法庭,出人意料的是告了等于没告,有钱的人还是有钱,一些工人也不再继续告了,但还是有一些人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后,双方做出妥协,原建筑公司方面出资替公司所有员工买养老保险,但需要工人自身也出部分资金,也就是公司出大头,自己再出另外一小头,然后在60岁之后便可以领取到每月几千元不等的养老金,钱打到指定的银行卡上,而能领到具体金额的大小则看工人自己能交多少的预存款,多交则多得,不交则一份钱也得不到。
我站在办公室里看到母亲和前来交钱的工友打招呼,他们有的准备交两万,有的准备交五万,而母亲手里只准备了一张银行卡。
这张卡到至今为止,可能连10块钱都没有了。
沟壑阻挡不了前进的车轮,但车轮所过之地,可能会留下无数蝼蚁的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