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读后感2800字
首先,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推荐,值得一读;
其次,提醒一句,书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新鲜了,但倘若你发现自己对书中很多概念竟然完全没有所耳闻,那就真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超速度甚至超乎你的想象,而,未来,这种加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不想掉队的话,唯有终身学习这一条路可走。
不过,今天我想谈的并不是那些比较流行的话题,比如说“变化”或“趋势”等等,相反,我只想说说自己对那些“不变”的东西的一些理解。
不变一:
无论做什么,唯有脚踏实地,不骄躁,不轻浮,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常常会遇见一些“大咖”,
a面
他们总是穿的光鲜亮丽,满脸写着的就只剩下牛逼二字,一看就感觉很屌的样子;他们张嘴就是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等等等,总之就是什么概念新颖说什么,所以让人一听就感觉很屌的样子;他们三句话不离商业模式,每每提及,总是手舞足蹈,唾沫横飞,让人打心里觉得他们仿佛真的很屌的样子;他们仿佛和全世界都很熟,对于那些常常出入公众视线的名人们,他们永远是只呼小名或昵称,那些业内,圈内的领军人物的主要工作也仿佛就是跟他们喝酒吃饭侃大山,没有他们仿佛那些经典的案例,牛逼的产品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b面
他们的主要工作往往就是找工作,通常他们在一个企业新鲜度不超过两个月,保质期不超过半年;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开会和给别人安排工作,至于自己,游手好闲的“流窜”与各个部门之间,上蹿下跳的指导指导就好,反正具体工作他们要不懒得干,要不不会干,只要能把老板糊弄过去那就万事大吉;他们往往都是一个神秘党派的忠实会员:拍头党,乱定指标,胡写计划,外加瞎指挥,决策主要靠拍头霎那间的灵光一闪,反正干好了是自己的“英明领导”,干不好是下属呆傻笨懒;他们的知识体系说好听点叫一脑子闪光点,说难听了叫满脑子玻璃渣,因为他们不看书,也不深入思考,至于实践总结更不用说,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靠那些所谓干货软文,外加人云亦云,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往往非常随便,很难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思维体系。所以每当他们学会一个新的,听起来就很屌的专业名词时,总会心潮澎湃,一连数日乃至数月,此词都会高居其常用词排行榜的前几名……
你遇见过这样的“大咖”吗?
你想成为这样的“大咖”吗?
如果不想,现在的你该怎么做?
不变二:
不要把手段,方法与本质本木倒置,否则结果往往不会很美丽。
有些所谓“传统企业”的经营者们很有意思,他们既想拥抱互联网,又害怕互联网;
然后他们干的事情更有意思,要么不“转型”,然后死了;要么华丽的转型,然后死的更快了。
企业传统些不可怕,思想保守就有些麻烦了,而习惯于躺着挣钱,并只想着自己口袋里那点既得利益的,基本就死定了。
不管什么行业,不管是所谓“传统”还是所谓“新型”,跑不掉的产品,服务,逃不开的衣食住行外加精神需求,再细分,再多样化还能咋滴?
那么如果你死了只有以下两种可能:
a.产品落后
b.服务落后
至于所谓商业模式,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等等等都是围绕着以上两点展开的,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把产品,服务做好,那基本都是白搭。
但是好像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虽然自称要充分分析,了解他们的用户,但他们却很难做到,他们依然把更多的资源倾斜在销售上,为了短期可变现利益拼的头破血流,而面对未来的变故,要不视而不见,要不一边焦虑,一边继续“胡吃海塞”,因为业绩指标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得不偿失”,太不划算,所以产品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产品,服务依然还是老一套的服务。
不是弄出个商品就是好产品了,也不是多几个客服打电话就是所谓提高服务质量了。
互联网的运用只是手段,方法之一,但产品和服务才是本质才是核心。
所以,传统企业不要盲目转型,应该先真正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自己在产品和服务上有哪些不足,去调研,去改进,去尝试,去调整,去总结,去反省,真正了解你的客户,服务好你的客户才将立足于不败之地。
本质三:
部分创业者死了活该,也不值得尊敬。
我一直不认同“所有的创业者都值得尊重”这句话,就像我一直对“大学生创业”这一行为的态度不置可否一样,至于后一点,我后面再说,先说为什么我对部分创业者不感冒的原因。
我接触过不少创业者,坦白来讲,其中抱着投机心态的大有人在,满脑子除了钱别的啥也没有,具体想做什么说都说不好,产品定位模糊,商业模式模糊,目标客户群体模糊……总之一脑子浆糊,就更不谈具体实施了。拍着脑袋就去干,然后就死的很难看,然后感慨万千的大谈互联网行业是多么的“江湖险恶”。
对于这种的,你让我尊重你啥?最多感谢你为国家GDP和解决就业作出了贡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曾经是卖方市场,做生意发了一批人,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嘛,精明就有票子赚;
曾经股市一度疯狂,炒股发了一批人,市场一片大好,懂得节制,动动脑子票子也就滚起来了;
曾经煤老板是个“风光”的职业,挖矿的发了一批人,搞定部分人,形成一个利益集团,票子就源源不断的来了;
曾经房地产老板石煤老板的继任者,套路差不多,搞定部分人,形成利益集团,也是大把票子涌来;
…….
现在,干这些事情的成本都高了,利润低了,风险大了,于是看别人吃互联网这块豆腐挺爽,又来了?
在当下,靠精明确实还能过得不错,想发大财很难了,只靠关系投机倒把的活也难做了,毕竟海越来越小,鱼只能聚在一起,爬不上岸的只会被大鱼吃掉;至于那种只会做白日梦的……走好,不送。
所以,当下,如果你不是“大鱼”,家里又没有“大老虎”,你想创业,首先要明确你想干什么,怎么干,更重要的是你得努力去干,而不是做一个“思想家”。
同理,我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也是一样,首先支持或者反对只适用于不同的人,却不仅限于某个群体;
其次,很多大学生在选创业的时候感性往往是大于理性的,没经验,没资源,没人脉,没钱,而更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懂什么叫工作。这样的话,创业了基本也就等于退休了。玩到大半夜,睡到自然醒,没计划也没规划,有钱时候先“创着”,没钱了就自然“关门大吉”。
而这还不是最差的结果,有些人“创业”阶段染了一身懒病,再也适应不来上班的生活节奏,并且总拿那段经历当个事,更加加重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种结果往往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
最后,如果是自己挣来的启动资金,那没问题,放手干吧,搞点动静来听听。但如果是父母赞助的,你就必须衡量下家里的承受能力了,在承受范围内则视情况而定,否则请慎重。
还有,你能不能做到把父母当做投资人去对待也很重要,能够做到对投资人负责,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是一个创业者最起码的素质与操守。
…….
好像有点跑题了……不过相信大家也都习惯了……不过这些确实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无论做什么,想做好,本质的东西一定都是相通的,只有围绕本质的东西去进行推展延伸,才有可能真正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