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读后感4500字
>> 终身都在提升的,最为重要的,不是颜值和财富,而是——认知。
这是一个鸡汤泛滥的时代,其实励志的话语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警惕,它们往往片面。
鸡汤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方法,一个简单的技巧,一个最后的结论,看上去很聪明;而认知,会赋予我们一整套全新的思维方式,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一个自循环的情绪体系。它往往由你个体的经历而来,也只适用于你,无人可帮,也无可取代。
这是一种智慧。鸡汤是术,认知是道。
鸡汤告诉你,自律很重要,控制不了自己体重的人,控制不了人生。但认知告诉你,过度苛求自己跳出舒适区,最后会陷入更深度的焦虑,因为没有稳定的自知和自信,自律就是自我限制、自我压迫、自我批判。
鸡汤告诉你,女权就是“你穷,因为你不够努力”“不要做公主,去做女王”。但仔细一想,前者违背了“付出和获得之间拥有严格对等关系”的逻辑;后者姿态强硬,却有自尊虚伪的嫌疑。但认知会告诉你,所谓成长,只有一个标准:心智模式已经完全应该升级到一个新的境界,学会去做一个内在的裁判。
鸡汤告诉你,“丧偶式婚姻”“隐形爸爸”的存在,都指向一点:你选的男人不行,你的婚姻失败了。但认知告诉你,三类要素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发展——刺激、价值和角色,也宏观展现着婚姻制度在一个物质发达、观念成熟的后现代社会,要走的必然阶段。你的苦难,皆是规律。
鸡汤告诉你,中产阶层教育是终局,你每日惶恐如何当一个足够好的父母,过度付出怕失去自我,不付出怕失去道义。但认知告诉你,对血缘关系的纽带过分地依赖,源于过分恐惧,是一种退化。因为时代变了,真正革除古代养儿防老那种类似风险对冲的需求,我们就得到平静——
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加完整,才是现代育儿的意义。
>> 怎么缩小认知差?
我们常常以为,读鸡汤书,会提升认知。其实鸡汤读太多,只会误导认知。
鸡汤太容易调动情绪的G点,但情绪是片面的、飘忽的,像潮水来势汹汹,但退去的时候,毫无痕迹。而认知迭代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经历和思考互相作用,像河流慢慢改变山川,像时间风化了峭壁的棱角。
鸡汤里面有很多舒缓和安慰,就像做SPA里的抚触。但认知迭代里有很多自我诘问和压迫,是下得了狠手疏通经脉,必要的时候甚至伤筋动骨。因为——
沿着旧的地图,你怎么到达新的目的地?
给想提升认知差的人一些“术”的建议——
1.学一些心理学。心理学会帮助你认清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建立在自我认知这个层面。
2.勇敢经历。因为不同的感知,是构建新的认知迭代的前提和必须。把双腿放在人群里,不要回避真实的生活。
3.热爱阅读。阅读是了解这个世界规律最好也是最低成本的方式。
4.善于反思。对过去的困惑做一些反思,找到一些经验,并反复练习,在下一个情景里,你会避开旧的思维陷阱。
◆ 第2章 自我迭代:不断与人生赢家缩小认知差
>> “或许我们犯过的错正是我们命运的始作俑者。”
>> “我的解决办法就是,静静地等。我不再着急问任何事要一个结果,其实万事皆无结果,一切的本质都只是过程。”
>> 美国军方有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VUCA: 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其实这个概念,中国五千年前就有了,我们叫它——无常。
>> “一个人在你的朋友圈”,跟“你们是朋友”,是两码事。
>> 甲壳虫的主唱约翰·列侬,有句著名的话:再多的粉丝,也不能填满入夜之后的双人床。
是为了让自己充实?阿桑唱着: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 所有取悦,都是对自己的扭曲。取悦的假笑面具,戴得太久,会进入骨肉;再取下来,代价巨大。
>> 作家王欣曾经说过一句话:已经幸福的人,早已经闭嘴。
>> 取悦,从来无法换来尊重。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放低姿态,就难以获取他人的认可;不付出虚伪的赞扬,就会被群体抛弃;不抱团取暖,就会处境孤独。但是,这是真的吗?
据我观察,真正自信的人,从来不卑不亢;宁愿沉默也不说假话的人,每一句话,才分外被尊重;拒绝无关人等进入生命的人,交往的圈子反而更精准,交流也更有质量。有时候,你的圈子大了,只是代表能交心的人少了。
取悦,从来无法带来真正的价值。
人生是一个先做加法,但最终要做减法的过程。我现在只在意:
身体健康。这是生活愉悦的最重要前提,自己的身体自己疼,这个权利谁都无法代替我行使。
家人。周国平说,当我们呼唤一个人为恋人,用的是激情;当我们呼唤他们为亲人,用的是全部人生经历。下辈子,不一定还有缘分成为亲人,这辈子,我要对他们尽量地好一点。
懂我的人。成人世界,遇到真诚,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遇到懂得,着实可贵。
不取悦,是因为,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明确自己的需求;是因为,真正开始读懂了自己。记住: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所有需要你取悦的人,都不是真的爱你。心只有一颗,别太累;人只活一次,要学着为自己而活。
活到这个年龄,我已经不想再去取悦任何人了。
◆ 第3章 幸福力: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一种认知能力
>> 根据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角色理论,对于一个新伴侣,有三类关键要素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发展:刺激、价值和角色。
最初遇见的时候,他们对彼此的吸引主要基于“刺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外表吸引力等明显的特征。
在“价值”阶段,吸引取决于思维和价值观上的相似,人们开始了解他们是否喜欢同样的饮食习惯、电影和度假方式,是否爱同样的品牌。
再往后,“角色”的兼容性变得重要,伴侣们最终会发现他们在为人父母、事业、居家等各项生活任务的基本方面是否一致。
很明显,大部分难觅伴侣的人经常把这三个阶段的要素混为一谈或者本末倒置:要不就是刚开始就追求角色的统一,要不就是在很久之后,不愿意放手最初的刺激。
>> 身体的、物质的,外在的、社会的——赤裸身体带来刺激快感,终比不上灵魂坦白时得到的精神高潮;白天你PO在微信里,给你带来三百个赞的钻戒,也比不上深夜你噩梦惊醒时拥抱你的双手。在婚姻里,能够随心所欲地描述内心感受,并能得到呼应,已经是最纯净又最丰富的回馈。
>> 所有的不觉察、不反思、不妥协、不付出、不谦卑,都是以占有为名义的婚姻中的恶。
◆ 第4章 爱的系统:一场漫长的自我认知升级
>>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们为什么要真的放低姿态,因为塑造人格的,只能是另一个人格;影响人格的,也只能是另一个人格。
>> 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可惜千百年过去,我们依旧纯熟地运用着它们。
◆ 第5章 人生商业模式:美且丰富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 武志红说,承认悲伤才是终结悲伤的前提
>> 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孤独。独处里其实有着时间流逝中真实的质感;与马不停蹄的奔波相比,它更让我们接近生活本身。
>> 运动的意义不在于坚持,在于当下,在于激活自己,那些代替眼泪流出的汗水,本身就是奖赏。
>> 佛祖说我们看不透、上下求索,其实我们只是看得太透,宁愿得意尽欢,人生负负得正。
>> 《金融时报》介绍了内分泌学家罗伯特·勒斯蒂格出版的新书《入侵美国人的大脑》。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认为:当代人为什么感到抑郁和不幸福,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人已经把愉悦和幸福混为一谈。
愉悦和幸福之间的区别在于:愉悦只是一种同“奖赏”有关的现象。因此,很多东西都能带给人愉悦,比如购物、喝酒、玩游戏;而幸福是一种“总体上的满足状态,几乎不需要触发因子”。长期的过量奖赏,会导致上瘾和抑郁,从而让人感到不幸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越多、越富足的国家和地区,患有抑郁症的比例就越高,原因就是我们给予自己的奖赏让我们误认为是幸福,而一旦奖赏无效,不幸感就会陡然升高,所以抑郁症状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会对不可名状的情绪有一种理解:放手,放过自己。
这个世界给你正反馈,你心平气和接受;这个世界没有给你正反馈,你依然心平气和接受,慢慢平复情绪。
人生是四季轮回,情绪有时候暗藏玄机,云舒云展。熬夜是苦刑,消夜是宁静。在低落的时候,平静接受,这不是勇气是什么?
◆ 第6章 自律即自由:逃离可怕的舒适区
>> 人类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物种,可以在无意识之中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貌与穿着,洞察别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反言之,那些我们自以为隐藏很深的内心世界,以为只有自己才能够知道的隐秘价值判断,其实早就悄悄地通过我们的心灵光环在向外发散。我们既不必说相由心生这样的套路,也不必说外表是灵魂的映照,那些对自我有要求的人,总会知行合一地把妥当的一面拿出来示人。
每个人散发出来的气质就如同七彩的光圈,你的灵魂是什么颜色,你的气质就必定是什么颜色。这种光圈就像一个人灵魂的色谱,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向外发射的信号。这也从心理学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你通常莫名地愿意和那些你喜欢的人聊得欢天喜地,却对另一些看起来就厌恶的人敬而远之。
有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物都会放射电磁波,正是这个磁场形成了每一个物种的灵魂与人格光圈。每一个人身体里都安装了一条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无数的细节读出另一个人内心的实质内容,并由此做出决定——是喜欢他,还是排斥他。
>> 真正的自律建立在自知、自信之上,而不是盲目地自我限制、自我压迫、自我批判。
>> 蔡康永说:15岁觉得学游泳难,放弃学游泳,到了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学英文很难,放弃学英文,28岁出现了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心动的人和事,错过美丽的风景。
人生前半段,所有自律的苦,都为了让你后半段,可以自由地选。
>> 有个理论叫作“破窗理论”,意思就是“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一尘不染的地板,你会加倍呵护;而污浊的地板,你自然放松警惕,想都不想就把烟头扔在上面。
>> 关键不在于开始时能跑多快,而在于疲倦时能跑多快。”
>> 我是为了保持体形,开始夜跑。然而,在我开始夜跑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跑步是孤独的运动,跑步的人就像正在执行任务的忍者。跑步这种封闭型运动,适合喜欢独藏心事的人。
>> 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说过:“一种运动就像一座孤岛,一个人却是一整支部队。”
◆ 第7章 认知资产管理:有活在未来的格局,才有享受当下的资格
>>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写道:所有过去,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