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900字
一星扣在翻译上。虽然比较通俗直白,比起之前看到的类文言版,这本我看下去了,但不提有个别字句可能由于原版就比较拗口看起来些许别扭,译者序写在14年的书为什么不用“今译”?通篇的“花满”,我当是谁呢,最后看到注释才知道原来是“荷马”。虽然我也应该随时看看注释的,但要求当代的译者直接使用“今译”不算过分吧?
一星扣在(由于时代限制)我所不能认同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以及我觉得几处近似胡搅蛮缠的“雄辩”上。(凭印象说说,也许是我理解和记忆有偏差)比如先假定有神、且神是最高的存在、然后正义是符合神的旨意的,那怎么说正义都比不正义要好吧?(而且“正义”这个词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类一切“善”的聚集体。那么,跳出来,用罗素(大概是他的观点,记不清了)的无知之幕论证,是否更有说服力?)
再比如,对守卫人生的规定,是否过于强行?用饲养牲畜做比喻,的确让我感到了“理想国”的效率,可无视人性(或者说人的情感/动物性?)让我不舒服。由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描述的国家,本来不知道为何他们跟“乌托邦”(理想国)有所联系,这时才明白,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说法核心正是如此,把效率(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放在第一位。那么,适当无视效率其实更加“以人为本”吧?其次想探讨的,自然是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因为我们是人之外,到底有没有别的更好的理由?
之后,开始吹
- (1)每个人心中都有正义的理念,虽然世俗万物可能让人忘记与生俱来的“善”的真理;
- (2)理念只有一个,其它任何匠人打造的事物都不是理念本身,诗人与画家更是模仿;
- (3)生前行的“善”能让人在死后过上好日子,而通过学习掌握的“善”的真理,能指导人选择新轮回中的命运,从而使灵魂永久地“幸福”下去
这三个观点。即使我不太认同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诗人与画家这种特定职业的“贬低”(因为调动情感也是抓住了一方面的“真理”/规律),即使我对于灵魂的存在迟疑,认为死了就是死了,我第一次听说这三个观点时无法不叹服,认为它们是我的三观下的极佳的突破性观点。然后,我想去看看康德的书,因为听说那位老爷子讲了人心中固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