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_45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500字

随手查阅,看到这一篇写的很客观,和大家分享:

转自四维芝麻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

http://weixin.qq.com/r/3Uy7o67EKPNXrerA9xnP

张德芬向内心看的思路其实是对的,但也要灵活地用。早两天,正好根据她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写了一篇文章,贴在这里吧。

题目:亲爱的,你知道如何判断外面到底有没有人吗

征文:记得以前对人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昨天,和学生讨论一个观点时,又肯定的说:外面是有人的,他人并不只是我们的内心的映射。那么,我们的幸福,和外面有没有人相关吗?是的,很相关,和你是否知道如何判断外面到底有没有人很相关。

什么时候,我们要相信:“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的话,我只是常常借来告诉别人。

当我强调外面没有人时,是因为看到有些人会夸大外界的威胁,畏惧地躲进自我设定的安全的范围里,战战兢兢地生活,不敢逾雷池半步。此时,要鼓励他迈出来,要相信外面是安全的,没有可威胁到自己的他人。

美国某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做“伤痕实验”。心理学家们征集了10位志愿者,分别安排他们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并被详细告知了此次研究的方法:他们将通过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反应。

心理学家们请电影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让志愿者们看到并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然后收走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告诉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他们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然而,每一位志愿者却依然相信,在自己的脸上有一大块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感受。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

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志愿者们滔滔不绝,普遍认为,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心理学家们吃惊不小。他们的脸是干净的,没有疤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会用有认知偏差的内心去寻找,直到让自己的观点被验证 ,然后让自己陷入更更牢固的“疤痕”印象中。

这个心理实验真切地告诉我们:我们所讨厌的,所畏惧的种种自己和他人的不好,可能只是我们心中的“幻象”,破除心中的成见,保持开放,平和,接纳的心态,外界才会和平。

什么时候,我们要相信:“外面有别人,不只我们自己”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对美丽和谐有向往,面对一个不和谐的,甚至丑陋的东西会有自然的厌恶和抗拒。如果此时我们还不断地告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一切的不好,是因为内心有私欲,懒惰,或者诚意不够,然后不断地委屈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日子越过越艰难。因为这个不好的原因并不在自己,那么自己如何努力都是无效的。

所以,当我们因为客观的负面环境让我们变得压抑,自我怀疑,不自信时,我们要相信“外面有人”。那些坏的关系不是我们造成的。即外面的世界与我们同时存在,并不由我们心的预设,也不由我们决定。

具体是哪些人需要告诉他:外面有人呢?

首先是过于内归因的人要相信“外面有人”。比如一个很善良的女孩,觉得大家都应该相信相爱,互相帮助,希望每个和自己相关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她真心想和大家做朋友,也很有奉献精神,但是,生活中好心当作驴肝肺的例子也很多,有人就是顽固地看某个人甚至某类人不顺眼,诸如种种,怎么可能完全如意呢。偏偏这个女孩还是个能吃苦,也过于替他人着想,总会把不好的关系都归结成自己的原因的人。如果有人苛责她加班都不情愿,她就怀疑是自己不够努力,尽管她已经替别人加班好多次了。如果有人对她态度冷漠,她就忐忑难安,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事,让人不高兴,其实她只是平时总是帮忙打开水,而这次没有帮忙而已。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是: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人们会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并非一直是客观准确的,如果一个习惯内归因的人,面对错误的评论或期待,不能发声去纠正,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从自己的内心去修正,那么这种错误可能会被强化,成为一种习惯性认知。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真处在这种环境中,那就不理会那些人吧,或者逃离这样的环境。其实不理会和逃离本质上是一样的,不理是心的逃离,离开是身的解脱。但是,有些关系是我们难以逃离的。比如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等。所以,这里就有我要告诉他外面有人的第二种人。

处于不好亲密关系中,又暂时无力摆脱的人,也要相信“外面有人”。

我们要知道,有些人好不好,和我们没有关系。那些人对我们不好,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对他不够好。我们没有必要内疚,更不必怀疑自己。因为有些人,陷入自己的偏见和盲目中,只要自己舒适或者习惯,根本不关心真相。这可能很令人沮丧,但没有办法,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那么几个这样的人。尽管可能这样的人中有些是我们至亲的人。

譬如,有重男轻女的父母会对女儿不断索取,对儿子不断供给。女儿出嫁后,自己的小家要放在娘家之后,要不断供养父母和兄弟。新闻上有父母要求女儿将小家的房产赠送给自己,而女儿如果从娘家拿一针一线,就被视为贪婪和不孝。而这个女儿一边觉得痛苦,又一边无法拒绝父母,差点和深爱自己的丈夫离婚。

我身边也有很孝顺的女儿,不断地对父母和家人好,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爱,但是她一边希望,一边失望,又一边给自己打气,总认为是自己还不够优秀,对家人不够好。

也有女孩和我说,父母很暴虐,经常打她,言语侮辱她,甚至成年后还打她。小时候,无力反抗,她就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发泄,甚至染上不良的习气。长大后,她开始反抗和逃离,然后父母又会控诉她不孝,不懂感恩。对父母的爱的渴望使她想靠近,对他们的怨怒使她想逃离。她想依赖父母,又想惩罚父母,陷入自责,内疚和愤怒中,很痛苦。

说起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传统的话是“虎毒不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或者“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这只是善良的愿望,现实中确实有父母会虐待子女,会买卖亲生骨肉。而那些愿意抚养子女的父母中,还有一些不合格的父母。有人说,现代社会,做什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唯独做父母是没有的。

如果,你不幸生在父母偏心,冷漠或暴力的家庭,请对祈求不到理想中的爱的事实抱有宽容和接纳之心,一方面,停止希望,减少付出。因为这样的父母可能不懂爱,或者心中根本没有爱,但他们可能习惯了利用子女的爱来索取。子女付出越多,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爱而心生怨念,又可能强化付出行为,导致子女的生活和内心更加失控。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父母放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的大前提下来评价,那样我们可能会多一些理解和宁静。同时,要告诉自己,心外面有别人,这些人是我们的亲人,和我们有很深的渊源,但他们是否爱我们和我们好不好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心生抱怨,无法和父母亲密无间,无法自如地表达爱,也不必自责,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力量的弱小,我们需要自我保护,需要自我成长,需要靠自己去修复创伤,所以没有能力来毫无保留地坦然地与有不良印象的关系中的人进行爱的交流。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亲人的爱有太多的条件,我们无法背负,不如暂时放下。至少要明白,想通过不断地付出来换取从小到大匮乏的爱,在同一个环境里是很难实现的,而太高的沉没成本可能掏空我们自己。此路不通,我们应先去找别的成长道路,从新的关系中成长自我。

另外,在年幼无力的时候,如果得不到保护,人们会容易陷入不安和恐慌中,这种情绪可能跟随我们很久,即使我们长大,强大得足够保护自己,我们还是会因为残留的记忆而保持一些惯性的情绪。这些可能会影响我们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比如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爱的妻子,会对丈夫的爱要求更多,也更敏感,甚至不断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因为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当妻子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原因时,要意识到那些已经成为过去,是过去的关系映射到了现在的新关系中。我们是有能力的,不好的经历让我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会让我们少走弯路。父母不良地对孩子,孩子终会长成人夫人父或人妻人母,错误的因在历史久远处种下,如果成人不能鼓起勇气来斩断,不愿承担起自我弥合的角色,那就会痛苦代代相成。所以,成人要相信自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自己把生活打理好,可以开创新的生活。

其实,总的说来,我还是倾向于告诉人们:我们的心外面,没有别人。前提是我们要足够的强大,面对困境能用化骨绵掌轻松消解。那时,管它是电闪雷鸣还是风和日丽,我们都能云淡风轻,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和姐姐聊天,她说自己最近又有了新的感悟,她说人不要轻易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而难受,没有人是只得到或只付出的,时间一到,就会均衡。不要为自己做的事没有得到肯定而生气,只管去做,做了自己有收获,而且别人总会慢慢发现。没有一种知识或者能力是无用的,总会有适当的机会用到。也不要太容易生气,因为生气伤的是自己,可能别人根本不知道。理顺了自己,生活就会顺气起来。

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