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档案:一部个人史》读后感_1800字

《档案:一部个人史》读后感1800字

换个角度看《档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好

中华诗歌网上,见过一首短诗,其中有一句:有些东西是毁灭不了的,比如根深于灵魂的美好,和一眼望穿的善良。

初看加顿艾什的《档案之一部个人史》,首先想到的却不是的《1984》,而是异曲同工的《窃听风暴》。

东德的斯塔西,大概是人类史上网络发展得最庞大也最严密的国家控制洗脑机构,其规模,不只苏联的“克格勃”相形逊色,就连纳粹时代的“盖世太保”也要自叹弗如。在全民皆线人的境况下,人人都是大路上的老鼠,无处可逃。

然后在这样的遮天密网中,却还有良心之光闪现。《窃听风暴》中,维斯勒负责24小时监听德瑞曼夫妻的生活。然而,在窃听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他的良心却逐渐醒来。布莱西特优雅的的诗集和德瑞曼饱含情感的钢琴曲,让思想的牢笼则和制度的束缚土崩瓦解。当维斯勒在莫扎特的钢琴曲中泪流满面时,万马齐喑的时代,终于迎来了一颗星星之火。维斯勒最终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德瑞曼。

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在艺术面前,即使是身负重任的国家机器(秘密警察),也最终溃不成军。

如书中,加顿艾什始终是监视网中一条无力挣扎的小鱼,但他却充满信心的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让你不至迷失,保持本真。

我想,我们看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电影《无问西东》来讲,“我希望你读书,只是希望你能看到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风景,更多勇敢,更多真心,爱自己,爱自己所爱,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我们读唐诗,我们读宋词,我们也读《红楼梦》,只是因为能从中领略到华词变幻的汉语美好,了解到盛衰有时的百种人生。李白的千里不留行让你热气激昂,曹雪芹的冷月葬诗魂让你叹恨苦短,这就够了,看书不应该是抱有目的性的。如金庸先生说,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以来是“文以载道”,用“善或不善”的标准来衡量文艺的。比如《诗经》中的情歌,要牵强附会地解释为讽刺君主或歌颂后妃,对于陶渊明的《闲情赋》,欧阳修、晏殊的相思爱恋之词,或惋惜地评之为白璧之玷,非要得出什么中心思想和人生感悟,把文字当做为政治或社会价值服务的器具,那便是落了下乘,无病呻吟强说愁了。如孔夫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看书应该是一段心灵的洗礼,而不是越背越多的教条的包袱。

当然,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不美好,也不应该被定义,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的。心学说,良知天生,人人皆可成圣,也同此理。

须知,个人的良心重于规则,因为社会规则极容易作恶。比如文中所述,规则引导下,告密成为美德,揭发他人成为时尚。每一个告密者都能为自己的脆弱找到最大义凛然的理由,让自己安心;每一个出卖过其他人的,也都能在事后多年把往事推给那个时代的道德错乱。――自古以来,几乎任何文化都找不到把背叛和出卖看作德目的价值体系,尤其中国,例如孟子那句名言:“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可见儒家绝对不能接受对任何天然情感联系的背叛。(所谓“大义灭亲”,是后来皇权时代维护统治才有的说法。)

而道德绑架大概和告密是同一回事,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用自己的思想欺凌别人,后者是用社会的规则欺凌个人。对别人吹毛求疵,自己却不去身体力行。即是孔子所说乡愿之贼人。――心里本有良知,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用虚伪狡饰掩盖良知,不但自己做伪,蒙昧心镜,而且“相规以伪,相轧以利”,使伪饰之行成为社会的潜规则。更有甚者,自我麻醉、自我催眠,把自己的邪恶倾轧、同流合污视为理所当然了。

而良心是需要实践的,用心学名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所以,我们欣赏美好的最终目的,便是要用它唤醒我们的良心,在现实中以正义引航,敢作敢为。如维斯勒一般,既知制度是恶,便倾听良心的声音。

说到这里,其实很遗憾,《窃听风暴》中的故事并不真实。整个东德历史,像维斯勒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这便是真正的残酷之所在,杀手没有动情,人性没有复苏,善良奋战很久,却依然在踽踽独行。

虽然如此,我却依然充满希望。良心可能会迟到,却不会缺席。在物欲繁华中,无论人和社会,都容易迷失本性。唯有美好的事物,能给你启迪,唤起你的初心。所谓方心,即是如此,无论外表如何世故圆滑,都请保持内心的方正,待良心当如待明镜,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