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后感2000字
龙应台说,茨威格的回忆录能教给你任何学校教不了的一件事:眼光。在这本书中,我们能读出茨威格的深情、勇气、对自由的呼唤与坚守。除此之外,他的文字又那么好看,除去一切停顿和噪音,让心中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茨威格出生在一个理性的、太平的时代,“一切极端的、暴力的情形似乎都已经不再可能发生”,他目睹了维也纳对艺术的狂热和追求,见证了电灯、电话、汽车、收音机等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人们对选举权、个人利益等的追求及社会因素的向前迈进,他生活和成长的世纪是井井有条、平和过渡的。但是一战和二战的爆发,让茨威格这一代人经历了前几代人都不曾经历的死亡、饥馑、瘟疫、流离,作为犹太人,他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从英国到美国,最终落脚在巴西,他不断地被连根拔起,不断地被抛入虚空中,他的力量“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他见过很多有趣的、自由的灵魂,经历过很多温和的、进步的变革,他把整个欧洲当作他的精神家园,当纳粹把他的精神家园揉得不成样子,不管是在精神思想上,还是在道德上,整个欧罗巴已经堕入深渊,俨然已变成“昨日的世界”。他写这本书,为评价他所生活的时代、世界,为展现、描述被二战隔断的过去,更为后人留下警惕和思考。他写欧洲社会的井然有序。他出生、成长的奥地利,国家保证公民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公民也尽职尽责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每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拥有多少财产;每个家庭有明确的预算。一切都各安其位,不容出错。
他写他们一代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在十几岁便开始创作或者写诗,开始演奏乐器或者开始朗诵;他们掌握各种艺术的诀窍,了解每种诗体的写作技术,推敲不同民歌的口语表达;他们将自己的每一分零花钱都花在看戏剧、听音乐会或者买书上。
他写自己的生活、创作。他在奥地利、法国、英国的乡村写作,因为那些地方的公共生活中存留着规矩和体面;他写高尔基给他写信,并将他的作品推荐到俄国;他写尤利西斯和他一起翻阅词典,为自己的作品翻译;他写他与罗曼·罗兰至坚的友谊,在一战中跨越重重阻碍的俩人仍保持通信;他写他通过观摩罗丹创作,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即集中;他写他和弗洛伊德一起探讨犹太人的过去、未来。
通过窥探他的生活,阅读他与各伟大人物的交谈,我们得以感受到20世纪初欧洲的精神氛围,得以真正体会到“昨日的世界”是最美好、最自由、最具活力的时代。
茨威格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在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欧洲,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寻找一种更高级、更完美的自由,为了通向自我之路,他走出欧洲,漫游世界,与精神上的同路人相识、交谈,他追求高度的自由并努力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他遇到了一战。他作为新闻处的志愿者,亲历了战争的残忍、掌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之后,他成为和平主义者;一战结束十几年,他努力工作、到处发表演说,不断地漫游、尝试,想要弥补上战争中以及战后生活中被偷走的幸福。
接着,希特勒发端,夕阳西下,“从那以后,一切都是倒退和乌云。”先是他的书被焚烧、销毁,后来是他写的歌剧被禁演,再后来,他的奥地利护照作废,他只能拥有一张无国籍者的护照,这不仅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位外来移民,一位“难民”,更表明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权利、没有祖国、不予信赖的人。
他没有倒下,他把他所有的感情全都写在诗中,他把“压在自己灵魂上的重负甩了出去,又找回自己”,他在这个时代无法认可时,就拼命地寻找对自己的认可,他真正做到了尼采所说的: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即使希特勒把他一切外在的荣誉都毁掉了,但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所经历的生活,以及他一生中最在乎且矢志不渝追求的东西:自由,都是希特勒无法抓走的。他有一颗悲悯之心,他看问题太深入、太透彻,这也让他变得孤独、悲观,他在希特勒刚开始煽风点火时,就察觉到了他的野心;他看到维也纳的人无忧无虑地参加宴会、购置圣诞礼物、布置漂亮房子,无法理解他们,也无法向他们发出警告;他在英国看到小城里的人迈着平常的脚步散步、谈话,他仿佛看到了一战中沉浸在悲哀中的母亲、伤员、残疾人。众人皆醉而他独醒,经历了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他知道一切都将化为云烟,昨日的世界正以毁灭的方式一去不复返。
1942年,他和妻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漂泊、流亡带给他的失根、失语,“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在我的精神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读完,有很多情绪氤氲在心中,在这样的书中,你才知道什么是美丽,一个时代的动人、伟大、悲怆与痛楚,都在此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