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读后感1700字
我觉得,人生中有两件事是最难做也是最值得做的,一是教书育人,一是著书立说。夏先生和叶先生合作的《国文百八课》,却一次性把这两件事一起给做了,这怎能不让我敬佩万分呢?本书脱胎于《国文百八课》,将两位先生关于文章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写作的要领与技巧等融为一体,内容短而精,语言简而粹,方法巧而实,实在是一本极具规范意义的文章写作指导书。
出于兴趣使然,我重点阅读了本书关于记叙、描写、诗歌、小说、议论等部分的章节,一口气读下来,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一些以前不甚了解的写作常识,经本书的阐释,顿时清晰明白了许多,让我不断产生提笔创作的想法和冲动。可以说,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好东西自然要分享出来的,在这里,我将部分干货与大家分享如下:
1、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
确实,天下文章何其多,吾取少数精读之,学尽其文法,此乃经济之道也。本书还讲到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哪方面的内容,我将其简单总结为:一看体裁章法,二学文法修辞,三观词汇使用,四评风格感受。
2、记述文里要想把事物的光景明白传出,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个是着眼在位次,把事物所包含的千头万绪的事项,依照了自然的顺序,分别述说;一个是着眼在特点,把事物的重要的某部分详细述说,此外没甚特色的部分就只简略地带过。顺序不乱、特色明显的,才是好的记述文。(部分引用)
这是关于如何记录好一个事物的诀窍,关键就在两点,一是顺序不乱,一是特点鲜明。方法简单而实用,只要多加练习相信就能掌握技巧,比如描写一间办公室:“一进门,就能看见左右两边各摆着三张桌子,桌子是深色的实木桌,配硬皮办公椅,简约大方;桌上通常都会摆放上一盆绿植,或是藤叶弥漫的绿萝,或是鲜花怒放的红掌,衬托着轻松的氛围;当然,必不可少的是一堆堆摆放的文件,或横或竖,大多摆放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一样等待着首长的检阅似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公,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吧。”
3、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又一种是含蓄的。从情味说,明显方式比较强烈,好像一阵急风猛雨,逼得读者没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较柔和,好像风中的柳丝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读者要慢慢地凝想,才能辨出它的情味来。(部分引用)
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一篇文章写下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更不要说读你文章的人了。我想,从某些方面上来讲,是抒情方式没掌握好,没有准确是运用文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本书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即直接的抒情和间接的抒情,非常简单明了,也很容易掌握。经典的间接抒情,如文中所举的例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描写景物,第一要选定自己的观点;第二要捉住自己的印象。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眼睛怎样看见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见就怎样写,内心怎样感念就怎样写。
我想,学会了描写,一篇带着诗意的文章雏形基本上就出来了。如果单纯看理论,觉得实践起来有些难度的话,更好的方法是照着例子进行仿写。比如仿“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视觉印象),写出“太阳光穿破云层,一层一层地铺在海面上”;仿“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听觉印象),写出“我推进会议室的门,一阵喧嚣扑面而来”。捉得住印象,自然能够把自己和景物接触时候的光景表达出来,这就是很好的描写。
类似的干货还有很多,恕我在些不能一一与大家分享,若是大家有兴趣,倒是可以花上三两个小时,仔细研读此书,保你获益匪浅。
两位先生在说明写作《国文百八课》的初衷时讲到,竟有许多青年在学校里学过好几年国文,而文章还写不通的。此话莫名地戳中我的痛点,想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但到了高考考场,作的文章仍是狗屁不通,呜呼哀哉,现代教育之殇可见一斑。当然,此乃题外话,但却也能反衬出两位先生作《国文百八课》之苦心孤诣,能在此时“聆听”两位先生的教导,跟着先生学写文章,我想也是犹未晚矣,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