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_1300字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1300字

单是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例子,就让我觉得这本书好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心底那个不可预测的“超我”与“自我”的对话。

前半部分我看得比较久,每个小标题下面都有对应的实验论证(少数实验需要沉浸其中费神思考而大多简单有趣),我个人认为前半部分(第九章之前)比较有趣,越到后面,我就觉得有点点枯燥但还可以接受,所以还是坚持看完,估计那种期待更好内容的预期推动我向前看,感想有五:

a. 怪诞行为学,看起来似乎很怪诞,实际都蕴含道理,可能只是平时我们较少重新深入思考我们在某些时刻产生的非理性行为。像“幼鹅效应”与“任意的一致”和我们平常认真考虑买下一台定价为3000$的57英寸液晶高分辨率电视机之后,这个价位成为我们之后买液晶电视机或者与别人讨论这一类电视机的价位大致接近的意思一样。首次深思熟虑下形成的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锚)也是和我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大概一致的。

b. 平常我们很经常基于别人的行为举止来判断事物好坏以此决定我们是否效仿(看到很多人在一家奶茶店排了很长的队,我们就会意识到这家店应该还不错)的“羊群效应”其实并没有“自我羊群效应”那么让人脑袋被点醒的意思。我们在迈出体验的第一步起,就会为我们下一次是否光临这家店产生一定的预期,当时看到这里我笑了一下哈哈~

c.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超市有免费活动之类,大多时候情绪冲动下非理性往往就这样ko了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顾不上考虑太多,但事后发现那些免费得来的东西并没啥用,可能反而还要浪费时间去清理。选择那些免费的东西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但如果说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那我们就得考虑它的风险怎样,会不会到头来让我们蒙受损失之类的,一点都不怪,人总有非理性的一面。说到这个非理性与理性,这本书里面提到另一本书《化身博士》,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这位作者说到杰基尔博士(谦恭正直的好人)与海德博士(穷凶恶极的坏人)这两位博士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角色切换,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两个博士,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者。

d. 我比较赞同治疗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的方法之一,即先给别人一个自设底线的机会,再加以别人适当的监督。这让我想起高中那会有个老师就这么来搞我们的:“嗯好啊!定个你们的练习册上交的时间。定好了超过时间了,你们就等着接受我的处罚”!(这老师比较严,印象中他的作业后来没人敢拖延)但我不太赞同的是作者他本人在附录提到其实并不支持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他更倾向于全球各市场规模不一,数量不限,相对独立但有一定联系的说法,他的设想是由少数更容易进化的思维支撑的,是有道理,但有点理想的成分,人文、竞争、灾难都对其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而且确实我也真的认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e. 另外,说到诚实,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显而易见的不诚实的大事情,平常我们有时候随手拿办公室或者空闲课室里一支笔(举个栗子),都会自己在内心找理由合理化之类的。自认为诚实但实际在即将严重的边缘试探而作弊程度较低的涉及非现金的小事情上,人性的弱点一直与之同在。

到后面“免费午餐”和“最终解释权”这两处,我看着有些飘忽,反复看反复看,印象深的大概就这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