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后感4500字
用辩手思维从多维度、由浅入深论述焦虑这个状态,这本书五星强烈推荐的原因是:不用按顺序读,只要看目录找到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困境去阅读就会有收获,是一本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工具书”,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一块知识积木。
如果没有时间阅读全书,可以先阅读以下的书摘:
● 和我们一起,跟聪明人闲聊
○ 闲聊的三点好处:直接针对自己的问题;人是最放松的状态;没有目的性,反而能让最有趣的话题自动涌现出来;
● 解决人生焦虑的小学问
○ Q:看待学问有两种角度:是碎片,还是积木?
○ 焦虑就是干着急
■ 学会于焦虑为友,与焦虑同行;
■ 效用较高的知识(即“小学问”)的最重要属性:
● 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 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 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 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 在别人焦虑的时候学习,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
■ 当把焦虑拆解成些具体问题,其实就已经不是在焦虑,而是在分析问题;
■ 焦虑是专心学习的巨大动力;
■ 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不让自己焦虑的方式;
○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
■ 知识焦虑的根源,是缺乏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方法论;
■ 小学问具备碎片化、实用性和延伸性三个特点;
○ 小学问就是把知识积木化
■ 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
●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 为什么很多事情争不明白?
■ 因为没有弄清举证责任;
■ 记住“证有不证无”;
■ 心智防身术:在这个观点两级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种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对他人和对自己都保持清醒的理智;
○ 没有自知之明,问题出在哪儿?
■ 达克效应:我们每个人在评估自己时,都会有一种高估的倾向。而且关键是,当一个人能力越差时,他对自己高估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换句话说,越无能的人就越自信,越是不行就越自我感觉良好;
■ 人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之上,而这往往是因为无知导致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 人为什么会死不认错?
■ 外部归因:把原因推给外界,常应用于发生在自己身上;
■ 内部归因:将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常应用于发生在别人身上;
■ 只记得成就带来的证明,忽略失败所代表的意义;
○ 你能分清原因和结果吗?
■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 怎么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 滑坡谬论: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件事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事情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根源是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
■ 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
○ 迷信的命门在哪里?
■ 迷信和愚昧并不一定成正比;
■ 迷信真正的温床是恐惧与焦虑;
■ 迷信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安抚焦虑;
■ 迷信的成本,往往都是高昂的隐形成本,也是它的命门;
○ 偏见为什么难以根除?
■ 偏见源于理智的懒惰;
■ 当我们对别人有偏见时,会忽视很多重要的信息;
■ 当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时,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认真想一想其中的原因,并且用更扎实的工作来回应这种偏见;
○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 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 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
●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 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把钱挣了?
■ 懒蚂蚁效应
■ 因为他们承担的是风险劳动,或者是创造性、试探性、开拓性的工作
○ 你知道自己挣的是哪份钱吗?
■ 除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
■ 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要考虑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独特的优势;
○ 你的待遇是高还是低?
■ 想知道自己值多少钱,可以反过来想想hr是怎么确定你值多少钱
■ 想知道未来有多大发展,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要看外部因素和职位因素,以及隐性薪水;
○ 工作让人烦,你该怎么办?
■ 高频重复工作,可以磨练新人,也会产生工作倦怠;
■ 根据具体原因的不同,用换位置、换兴趣点、差异化定位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 怎样不被贫穷限制想象力?
■ 穷人思维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只从最简单的单一角度,也就是对错好坏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利益的复杂性,从而对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动因产生误解;
■ 摆脱穷人思维,首先要避免利弊分析的常见误区,注意利弊的共生性,拓宽分析利弊的新视角;
● 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 想自律?连因果关系都弄错了
■ 你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缺乏动力;
■ 把自律当成一个结果,把重点放在“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找到内在驱动力”上;
■ 先做自律的事,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 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
■ 正确做事的顺序: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
○ 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步?
■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需经历五个阶段:前意识阶段、意识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
■ 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
○ 为什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是个大谎言?
■ 要找对“关键他人”,既有正向反馈,也要严格管理;
○ 别人的成功故事,为什么帮不到你?
■ 只有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实的驱动力;
■ 制定目标的时候,对自己有真实触动,有值得学习的细节的,才是“适合参照对象”;
○ 为什么你不敢做个优秀的人?
■ 由于“自我妨碍”的存在,很容易给自己的退缩找到原因,不敢成为优秀的人;
■ 认清别人的“自我妨碍”,有利于解除自己的“自我妨碍”;
○ 为什么你做不到“管住嘴”?
■ 用什么方式称呼一件事,会极大影响你对它的看法;
■ 想要管得住自己,就要在观念上先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
○ 玩《王者荣耀》,也能学到自律之道?
■ 自律需要有即时反馈的正向驱动,才是驱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正确方式,同时要掌握增加反馈的强度和频率;
■ 与其对自己狠一点,倒不如用正式的方式对自己好一点;
● Effective--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 问对问题,才能提高效率
■ 好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
■ 制定目标时,用SMART原则考察是否符合,再着手去做;
○ 为什么《俄罗斯方块》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
■ 即时有效的反馈,是幸福感的来源;
■ 将大反馈拆成小反馈;
■ 设置节点式的目标反馈;
■ 设置堆叠反馈;
■ 在没有反馈的地方创造反馈;
○ 斜杠青年邱晨的跳槽新的
■ 技能迁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发现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它们扩展应用场景;
○ “换位思考”都是耍流氓
■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上,还不如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对事物的全体做一个定量分析;
○ 只看销售数据,你就错得太离谱了
■ 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对应完全不同的动机;
■ 要正确预测人类的行为,就要注意收集态度数据,注意动机,才能预测下一步行为;
○ 为什么更应该向失败者学习
■ 多数成功者的故事,都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
■ 失败者的经历,反而往往更具有普遍性,可以让他人避免这些陷阱;
○ “节省时间”才是最大的浪费
■ 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
■ 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
■ 当断则断,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关键;
● Attr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 早恋为什么禁止不了?
■ 吸引力,可以来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来自障碍;
○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唠叨吗?
■ 善于倾听,是最大的加分项;
■ 想成为异性眼中好的聆听者,你就必须理解另一半的说话模式;
■ 两性在权力关系、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分享话题的习惯上的各种差异;
○ 女生,天生就是购物狂吗?
■ 逛街之所以容易引起矛盾,是因为两性对此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 “狩猎/采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细节上的不同,帮助你跟另一半和谐出行;
○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柔弱吗?
■ 男女两性在气质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
■ 首先把“异性”当成“人”来对待,才能避免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见;
○ 爱情,为什么总有各种“作”?
■ 爱情中之所以有各种“作”,往往都是痴迷型和回避型人格在作祟;
■ 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相互指责;
○ 亲密关系中保持新鲜感的秘诀
■ 爱情有三种基本型(情欲、游戏、友谊),三种次生型(现实、激情、奉献);
■ 认清自己和对方的爱情偏好,就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得更加舒适;
○ 跟数学家开普勒学习该如何相亲
■ “择偶复制”现象会让爱情里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 可以向强者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值;
■ 等权利反转,就可以用37%法则来优化选择;
● Persuasive--不要当小透明
○ 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
■ 影响力不是来自你有多优秀,而是来自对方有多需要;
■ 卖产品不如卖问题;
■ 只要能够成功地创造需求,接下来施加影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影响力,从感觉做起
■ 感觉的不可通约性,是沟通中最大的阻碍;
■ 重要的是对方觉得怎样,而不是你真的如何;
■ 影响力的产生,永远都是围绕着感觉进行的;
○ 制造美好还是营造恐惧
■ 想要避免“乏味”,就要向广告学习,看它们是怎样细分美好,善用恐惧;
○ “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是个好广告
■ 用“扩张场景”和转变“心理账户”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到一片蓝海;
○ 坏消息要怎么说,才显得是一个好消息
■ 解释框架的变化,可以让同一件事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
■ 想让别人产生想要的观感,就必须慎重地选择该使用哪一种解释框架;
●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 丧人?你以为想当就能当吗?
■ 丧的标准:自我评价低,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犯困与失眠同在,反社交,不期待幸福;
○ 为什么焦虑会流行
■ 焦虑感的来源,在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
■ 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纵感;
○ 别慌,歌德的青春也迷茫
■ 迷茫是一种“精神呕吐”,它帮我们把那些过去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价值观都加以质疑和排斥;
○ 人为什么必须快乐
■ 丧所对应的并不是不丧,而是廉价的快乐;
■ 廉价的快乐可以暂时舒缓焦虑;
■ 丧却能稳定地填充心灵的空虚,去重建更高层级的意义;
○ 消极不一定是坏事
■ 负面情绪是因为对人类有用,才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
○ 丧,也能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 最有感染力的幽默,是展示你无伤大雅的丧;
○ 悲观是软肋还是铠甲
■ 防御性悲观是认为事情的结果“很有可能”会不好,并调整方向,或降低预期;
○ 怎样避免成为“三无青年”
■ 要摆脱无助、无聊、碌碌无为的状态,请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浸体验;
■ 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