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_1800字

《海德格尔与中国》读后感1800字

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他存在者施加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

黑格尔有个著名说法:古代中国思想只有伦理学,没有哲学。黑格尔的所谓“哲学”指的是形而上学,他说中国只有伦理学,意思是中国只有实践哲学而没有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两个方向:一. 终结一个形而上学的传统; 二. 复兴一个实践哲学的传统。那么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否能重新界定哲学定义进而为中国传统思想涵盖(实践)哲学正名?

刘小枫的“海德格尔与中国”一书并不急于求证中国古代文明是否牵涉哲学,而是用更多的篇幅来深入剖析海德格尔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并从中洞悉海德格尔存在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与分歧,这才是本书的要旨。书中多处缓引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意在与海德格尔形成对立面。作者在书结尾时声称: “宁可跟随施特劳斯犯错,也不跟随海德格尔一起正确。” 个人认为极为不妥,需知施特劳斯在里根、老布什乃至小布什执政时期曾扮演过“共和党政治教父”的角色,他所倡导的政治神学论,以神学蛊惑、蒙逼大众以达到政治目的,无处不隐藏危险的信号。

再回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倡导取消自由概念的空间并同时消解行动的目的性,从而赋予人类的行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状态。“要让每个公民享有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否则他们就算不上真正的公民,而只能算是臣民。” 这种激进的说法对他身后的左翼激进哲学家,他的学生阿伦特、马尔库塞、阿甘本等产生的影响至深至大,这股力量源泉激发了革命性思辨: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看清;一切不谐,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海德格尔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来表达“人“诗意地栖居住”,按作者的解释,这是一种无视于道德伦理法规生存状态(?),是从历史哲学角度理解的自然状态。无论老子还是孔子或孟子、庄子、荀子等所信靠的自然即便有差异,也都绝不会是历史化地理解的自然,只会是“最完美的宇宙秩序”。这毫不出奇,海德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学说根植于历史主义的分析哲学土壤中:“现实生活的法则乃至现世生活的意义都出自现世自身。由于现世有自身的历史,历史主义就意味着仅仅从现世来看待现世。“ 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截然相反的史观,仅以文质之辨而论,中国古代的“文质”关系问题涉及到君子的修身: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而海德格尔的哲学本质上是“以质救文”,海德格尔把一些对思想者好奇的常人教成了激进学人,这倒并非不可思议,因为他彻底更改了哲人的自然品“质”。这种“以质救文”的属性与中国文明的逻辑是完全不能兼容的。

海德格尔说,历史的本质即是存在自身,真正的历史与存在自身是一回事,而且与机运构成三位一体。这种说法无疑抹杀了东方古代帝国背后的自然宇宙论秩序。因此,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根本无需去考虑年代学意义上的东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这种强势而又草率的等同法无异于对人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亵渎。

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哲学捣毁了西方原生哲学,因为,原生哲学依附于自然,而非依附于历史。一旦哲学屈从于历史意识,哲学必然脱离与自然的缘生关系,与历史结而为一,成为历史哲学。要求哲学成为历史哲学的决定性理由是,任何哲学的土壤都是历史的处境,或生存性的现实,这恰恰也是哲学成为政治哲学的决定性理由:“政治哲学的多样性最主要是历史处境的多样性作用的结果。”

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他说过这样的话,谁将伟大地思考,谁就将伟大地犯错。这不是为思想的迷途寻找遁词,而是指出思想就是冒险。真正的思想总是在迷途中行走。当然它必须不断越过自身的边界。在海德格尔之前,大多数哲学家研究关于生存的问题主要是探讨自然、精神等如何存在,而海德格尔则是从很少被人提及的“存在的意义”来入手的。他用”此在”来讨论人类的存在与存在于世界的关系:“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他存在者施加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潜质存在者感知认识决定利用的本源。-- 匪夷所思,无法感受到的存在意味着不存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