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感1100字
比起对于中国只有皮毛的了解,但是却对于中国现状肆意扭曲的西方作者而言,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彼得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是我看过外国人写中国里非常客观中立的书了。在《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里,海斯勒用中立客观的眼光看待了在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也真诚的和许多中国底层人士沟通接触,也对于一些丑恶的社会怪状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在这三本书里,海斯勒没有以发达国家所谓的精英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否定许多自己看不惯的现象,而是努力试图去了解那些自己不明白的中国特色。在他的故事里,没有任何代表中国的精英出现,都是最底层的社会务工人员、农村官员及学生等,他的故事很普通,但是很真诚。在这里推荐在三部曲里,我本人最喜欢的一本——《寻路中国》。
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之旅从长城开始。在北京沿着长城开往大西北的过程中,一路上海斯勒接触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中国人,也看到了许多人去楼空的贫困农村。在这些农村里,全部青壮年都集体跑到东南沿海去打工挣钱,只留下了充满老弱病残、挣扎在贫困边缘的没有希望的农村。在这一段的寻路过程中,海斯勒讲述了当时租车行业的弊端:大部分司机租完车后不加油,只留下空油箱给租车公司;老板对于出租的车子被损坏丝毫不痛心,反而兴高采烈的指望去骗保;明明是改革开放下发展起来的私企,但是整个公司的管理方式和思维确依然是国企的那一套。同时,海斯勒也讲述了中国交通的种种弊端:新手上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小官员开着奥迪A6横冲直撞;各种在作者看来匪夷所思但是却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交规等等。海斯勒在和各式各样的官员的接触中,深刻揭露了中国农村官僚贪污腐败、横行乡里的现状。
海斯勒的另一段寻路历程则是在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开发区中度过。海斯勒通过讲述一些小创业老板、打工家庭的艰辛,描述了大部分东南沿海普通家庭在致富道路上的自我探索与思考。在致富的道路上,他们经历了官员的愚昧、暗箱操作、欺骗、蛮不讲理、欺压底层人员等诸多不合理的丑恶现象,但是也经历了一些廉洁官员的帮助。在这些过程中的人性的闪光点和劣根性都被海斯勒如实记录出来。海斯勒通过一个局外人的眼光,为我们讲述了最底层打工人员的辛酸和艰难。
海斯勒作为一个普通的外国人,却注意到了急速发展下的中国社会中许多被我们自己忽视的现状。海斯勒通过真诚的心及认真的探索精神,洞察了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讲述了我们没有留意但是却值得深刻思考的中国特色,也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了中国底层社会人员的艰辛、愚昧、奋斗、无助等等。通过书中海斯勒讲述的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改革开发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