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写给无神论者》读后感_700字

《写给无神论者》读后感700字

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为自己答疑解惑。在游览大昭寺、吴哥窟、雍和宫、圣家堂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敬畏的心在里面,但我一直有一种对信仰的疑惑,大概是不明白把自己寄托神明那里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还记得高中的政治中有一则概念叫作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然后大家依葫芦画瓢每次作答的时候都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否认的是太多的艺术和建筑都建立在宗教神秘色彩上,毕竟连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也充满了符号学的诱人精粹。同时,也不能否认的是历史上的宗教服务于政治,统治者利用宗教进行压迫、歧视和侵略的比比皆是。
“道德从迷信到理性的充分演化昭告世人,我们自己才是道德戒律的真正制订者”。阿兰·德波顿的口吻确实不像个卫道士,只是想循循善诱的介绍一下美好、动人和智慧。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Pessimism这一部分。Pessimism 被翻译成悲悯,仿佛有一种悲天悯人在里面。然而谈及Blaise Pascal的pessimism,又只讲悲观主义,“Happiness is an illusion; the misery is the norm; true love is a chimera; worldly institutions arc corrupt” 。人之伟大在于知道自己的悲惨,郁闷沮丧往往不源于自己的悲惨境地而来源于积累的希望破灭。
比起“宗教是不是真的”这个徒劳的问题,“爱是什么”看起来更加具有可回答性。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舍我其谁”;“爱是了解”;“爱是陪伴”;“爱是冲动”。
“It’s a romantic love which sends us on a maniacal quest for a single person We hope to achieve a lifelong and complete communion, one person in particular who will spare us any need for people in general.”
也就是说阿兰认为小爱是幻想遇到一个人,从此不再需要去面对其他人。
“自己是最独特的”,所以这个问题也会有数以万计的答案。宗教了解我们的寂寞之心吗?我很怀疑。读完《写给无神论者》,我好像还是回到那天发问的时候,
“我不知道我够不够资格纹一个梵文。”
“如果有兴趣慢慢培养,不能继续就是缘分未到,随喜的佛教。”
2018.9.1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