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江城》读后感_1000字

《江城》读后感1000字

《江城》是小十年前就想看的书,当时看完《空谷幽兰》不久,对通中文的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很感兴趣,当时网上购书还不流行,了解新书的信息渠道也很有限,反正忘记是在哪里看到除了比尔·波特,一个中文名字叫何伟的美国人写了本《江城》,说的是他在涪陵支教的生活经历。当时就很想找这本书来看,可是遍寻不着,反而是翻到了比尔·波特另一本书《禅的行囊》,至于《江城》就只能搁下了。没想到这么些年后,看完比尔·波特的新书《寻人不遇》,在微信读书根据我的阅读记录推送的书籍里发现了这本《江城》,一方面我觉得比尔·波特和彼得·海斯勒(何伟的英文原名)相互间可能真有联系或缘分,另一方面也感到这个时代大数据的威力。

和比尔·波特的中国之旅系列相比,《江城》是一本讲外国人如何在中国生活的书。何伟在1990年代末期在当时还比较偏远的四川小城涪陵度过了两年,在当地师专的英语系当外教,教英语文学。作为一个之前完全没有来过东方,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年轻美国人,一下子去到一个全城都没有外国人的中国小县城里,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从空气到文化都截然不同,他如何应对?他是怎么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对于这段生活他有怎样的思考?他在《江城》里都一一做了回顾。

书里看点很多:譬如他学中文的过程里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经历,他的观察和思考等;又譬如他在师专教学的经历,他对他的中国学生的观察,他对东西方教育的比较等;再譬如重大事件(香港回归、三峡工程、邓小平逝世)在小城人们的生活里的反映是怎样的等等。这本书用一个第三者的视觉呈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和社会的面貌,二十年后回头再看,会发现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合上书,回想这些年间的涉及到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会感到《江城》这本书的意义,也难怪这本书成了很多美国学生了解中国的必读书。此外,我也认为这本书示范了一个正确地接触自己此前从不认识和了解的事物(诸如国度、文化、新东西)的方式,就是尽量抱着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新的领域,让自己浸入其中,积极尝试,坦诚交流。所以两年后,当何伟离开中国时,他都已经能讲“川普”了,还在小城里有了一群为数不少的好朋友。他也把涪陵当成了自己在中国的故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