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_900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读后感900字

真乃大家。翔实严谨的考据自不必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已有定论中,无视世人的道德审判,去发掘被埋藏的真实。
中国的历史就像是国粹京剧,轮番出场的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是脸上写好了忠奸的脸谱。对京剧这种贴标签的艺术的欣赏,也侧面折射出国人看待问题时的脸谱化,标签化倾向。所以从小到大在教材上所学得的主流历史,就是爱国忠臣被戕害,奸臣卖国求荣遗臭万年。对于这样的历史演进过程,未曾怀疑,深以为然。
尽管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渐渐明白人事并非如此简单,所谓忠奸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对于个人道德品质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却丝毫未曾怀疑,以至于在阅读此书以前,对一些时政大事,还不自觉地从其中人物的道德水准出发,作出阴谋论的假设。
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史观,于我而言可谓醍醐灌顶。脸谱和标签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忠或奸的语义不明,而是在于道德评价原本就是虚无的。对于当时当事之人而言,并无道德水准的高下,唯有所作选择的不同。在这本书中,林则徐褪下了神话的光芒,虽有奋起反抗的气节,却无着眼现实的理智。绮善,耆英等人,也摘下了卖国贼的帽子,虽有贪生怕死的苟且,却也有竭力维稳的无奈。这两者的道德水准,孰高孰低?盲目抵抗,追求玉碎似乎符合传统价值,但这就是道德高尚的标准吗,若真如此,卧薪尝胆为何又传颂千年呢?反过来说,避免无谓牺牲,保全皇族社稷就是道德低下吗,在封建时代,能保全社稷者不正是忠臣的诠释吗?当本书将历史人物的脸谱摘下,让他们回归真人本色之时,道德标准变得幼稚可笑。
何为道德,何为正义?康德认为理性人出于自己的本心而作出的自由选择方为道德和正义。用这一标准评判书中人物,他们无一具备足够的理性,亦无一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所以他们的行为,都难以称之为道德。由是观之,我们今人,又有几人所作的选择能称之为道德呢?那么,今人又有何权利对古人进行道德的指摘?
所以,诚如作者于文末所言,我们今人要做的应当是反思历史,着眼于前人未能尽善之处,而非一再陷入忠奸,人心之争的循环,以致忽略了历史的真正要义,在面临新的命运选择时重蹈覆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