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_1600字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1600字

购得这本书以后,搁置了将近月许的时间。就在上个礼拜“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功夫,我决定开始来翻开它的牌了。

最初购它的时候还是因为它的名字才决定买它的,喜欢它,用两个字来概括吧,“眼缘”。缘分这东西谁又能说的清呢?就像搁着千山万水的心有灵犀,又像是千万人群中的一见钟情。

“直到那一天”,你听……这个名字。它多像是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名字呀!就像一个羞涩欲言又止的小姑娘,陪你聊天,聊着聊着中途故意挑逗你一下,不言语了,让你迫切想知道它会不会对你表白或许喜欢你,一切让你的脑袋陷入想知道的答案里。就这样静静看着它,一切靠你的想象来判断它给你的答案,让你陷入无尽的美梦里,欲罢不能。

故事开始于1980年12月23日,午夜12:37,从伊斯坦布尔飞往巴黎的5403号飞机失事。坠落在一个名为恐怖峰的地方。熊熊大火吞噬了困在机舱内的所有人,只有一名不到三个月大的女婴奇迹生还。

故事以一个女婴的“身份\展开了慢慢的寻找答案的旅程。最后确认飞机上有两个女婴。一个韦米莉,一个柯丽萝。但是令人遗憾的只有一个女婴活了下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巧合无法确认活下来的到底是韦米莉还是柯丽萝。一切都像一个谜团一样。失事的飞机销毁了所有能够证明其身份的证据。失事两位女婴的家庭为此一个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家存活的孩子而陷入了拉锯争夺战中。

在初读前几章中,如临迷雾,晦涩难懂。故事的画面来回切换,读着读着有点想要放弃的念头,因为这些画面的不连贯,让我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用苏轼的一首诗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文看着是小说却又没有故事连接的情节,画面来回的切换有点对不上号,入不了座。真是有点看不懂了。想来一本书能有那么高的畅销量应该有值得被读下去的必要吧。下定决心,继续探寻之旅。

有的朋友说\读不懂。\

\我也读不懂。\

这时,我豁然找到了一种读法。没有非必要投入文字中去读,何不尝试画面切换法呢。就像看一部电视剧一样,脑子里出现飞机上的画面场景,然后失事坠毁。每读完一章就像播放了一集电视剧,把这些画面在脑海中串联。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这场拉锯争夺战中,女婴的归属权最终以获得大多数感觉同命运的人对韦家的怜悯同情和出于同类保护的韦家手里。对于失败的一方而言,无异于是名誉的侵犯和羞辱,失去唯一亲人的痛苦和毁灭。一场不公平的评判救活了一个家庭的同时也杀死了另一个家庭。柯玛帝相信是自己的孩子不甘心结局,让侦探家爵轻信来揭开这个最终的身份之谜的答案,并赋予爵轻信高额的酬金。

故事发展的情节还未来的及细究,便迅雷不及掩耳一下子闪现到女婴的十八岁。一切又以爵轻信用了十八年记录的手札笔记为线索,引领故事发展的结局。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爵轻信发现了什么。让故事的结局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谓是惊心动魄!

情节对人物的动态和心理描写得挺细腻的,韦马克的心理反应和丽莉的心理都勾画的比较细腻。柯薇娜和爵轻信的动作也是比较活的。情节起伏跌宕。马克对丽莉的爱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穿梭挣扎,更让人觉得身不由己,仿佛上帝给他们开了命运的玩笑。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

看到一半的时候一直觉得猜到了结局,完全没有意外。其实所谓的答案就是书名里了。前面讲到了线索,白色的小衣服。或许身历其境我们会不知道。假如作为书里面的人物去看待,我就会遗失故事的一段,因为那段所发生的是不可见而空白的。作为读者,前面的答案揭晓已经知道了故事的概要,也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及写下去的必要了。两个身份的摊牌,还要后续的情节、书名“直到那一天”,可以猜出女婴的身份不是双方的,还是很好奇的把我给吸引了下去这个孩子的真实身份是属于谁的。看完结局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曹雪芹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生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一个可以化解的难题,要等到家破人亡,双鬓斑白,才会豁然明白什么是珍惜、对错、愧疚、补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