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读后感1500字
2019-3-8
书名:《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作者:卡尔.诺顿
耗时:1h40min
心得:
①有点迎合大众焦虑情况的效用书,但可以作为思考相关的逻辑书选读一些现象。
②内容事列短小,有些有案列不为所用,结论很直白。但前几章,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可以概括为倡导理性思考——应对思考中很多误区:思维定势、沉没成本效应、可启发性思维陷进、生活常见的惯性思考。
其中谈思维定势[凭借经验、直觉~常见判断],书中指出一些方法,但有些需要灵活运用。
个人选取一些几点,作为积累。
1⃣不要过快下结论
to do[①]解决办法:不要过快地下结论
(1)考虑所有初始因素
(2)不要盲从成功经验
(3)注意自己的情绪
(4)训练工作记忆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你能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也能欺骗有些人一辈子,但你做不到永远欺骗所有人。”当你提出“如果……就……”的假设时,大脑就会忽视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注意你的措辞,弄清楚“所有”“每个人”“没有人”“从未”“总是”这些概括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的朋友们是不是大都和你三观一致呢?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人们都会有些偏向与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案例是:对一些病症,相对于正规的治疗方法,人们更愿意相信所谓的偏方。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一旦大脑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的人更省劲儿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因为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可以节省大脑的能量,更轻松、更省劲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
[②]tips:信息结构化的六个步骤:
①预览(浏览信息);
②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③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思考(思考、举例);
⑤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⑥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避免或者减少这样的现象: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而且坚信不疑。
A 解决方法:练习,练习,再练习
解决方法:做好预算和收集相反论据
应用了“数字的锚”,[不自觉想起《算法之美》可以参考这本书中关于锚,组合运用]
(2)*收集相反证据+反其道而行之
其中关于锚定效应”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追求目标时,可以利用锚定效应,尽量设立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会提供双保险:或者,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或者,即使只达到了最低标准,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从逻辑上来说,将目标设立得越高,锚定效应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设定的目标不要超过合理范围,这样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比那些不熟悉事物对我们的影响更大。通常,我们做判断的依据多半是建立在现有的、可用的信息基础之上,大脑常常利用了已知信息,却忽视了未知信息可能也很重要。这一现象就叫“可用启发学”。——可用启发学可以逆向思维运用与开发。
3⃣关于选择,所产生的情绪及耗用能量。我们能怎么办呢?
TODo:精神三级跳”:
- (1)理性分析
- 选择过程中适当作精调,
提前排除过多的选择。”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标准”,排除那些不重要的选择。
- (2)推迟做决定
- [装死行为:换种状态。]——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的决定也不会好。一个决定越是复杂,就越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信息。人们常在做惯性行为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想法。这些行为可以是散步、慢跑、骑行或洗澡。
(3)跟着感觉走
- 如果你的感觉很好,就确定下来吧。无意识的经验应该和有意识的思想成为一个整体,即腹部和头部相互协调
- 4⃣沉没成本效应:
#已经为一件事投入了过多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作为理由,继续去做一件不合时宜的事。#
解决方法:李克特量表[类似计划的四象限]如下图
本书推荐給对思维习惯感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