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读后感_1200字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读后感1200字

这里讲的“自我感”与我们平时讨论的“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某人的自我”并不完全一致。从语言上,“i”和“me”分别作为主格和宾格对应的是个体视角下的自我与被认识、被回忆、被谈论的自我。有科学家将“i”又分为“生态自我”(即对身体的感知)及“人际自我”(即在人际关系中显现的自我),仅从这一个假设中就能看到人的自我感会受到多少因素影响。
从不承认自我存在,到拒绝自己的身体部位,到记忆破碎,到离体体验甚至二重身,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感对于一个人的生理机制、社会定位等等有多么重要,且自我感偏离的症状是多样的。自我感偏差的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的个人成长或者人际交往,不少严重的案例都能看到那种极端的痛苦。从某个角度,偏离的案例给我们探究它了解它的材料,这种曾经有些“玄学”的意识、认知问题真的放在学科面前时,又被附上一层残缺、不可触及的美感。
BIID(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是一个让我颇为震撼的症状。BIID患者不能认知自己身体的完整性,身体和“灵魂”似乎是偏离的,如果没有外界力量措施,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某个身体部分不属于自己,并持续地感到痛苦。为了治疗改善,不少人去非正规的医院做截肢手术,而这件事牵动着更大的伦理舆论。医学或者社会是否能接受BIID患者用残缺自己的身体来治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症状,以及这样的治疗方式。答案显而易见,但在旁观者的眼光下,未曾经历它的残忍确实不免对此怀有“不忍”或者同情。
以前着迷于多重人格分裂,第一次了解相关案例的时候,对一个人体内多种人格共存,甚至彼此生活在一个“城堡”,能够交流等等现象总有一种遥远的神秘感和新奇感。这本书可以打开人们去认知、理解相关的精神症状的限制,至少对于我,它向我展出一份自我感在人脑中的运作地图。方才得以明白笛卡尔所谓的“身体”和“意识”的二元对立其实已经被一个学科否认。
对于我们的自我感、主体意识,书末提到印度不二论的观点吸引人。“他们认为存在一个根本的非个体的意识,它是所有经验的主体,不只是你的或我的经验,而是所有经验的主体,是一种关照万有的意识。一个非人的经验者。”仔细想来,类似《超体》的科幻电影并非无依据,也并非全然架空虚构。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人类思想价值发展,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世界观多样得可能没有结果。但我们还是去谈论、苦思“本质”、“自我的本质”,也应了书中的话“不只关乎智识与哲学的争论,还关乎人的痛苦。”
对于未经历过这些痛苦或者狂喜(癫痫)的人,或福或幸,至少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的意识对与身体契合得还算完好。认识了这些症状是一件事,理解它是另一件事。理解的必要性在于,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单纯简单的现象组成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也像“意识”与“身体”并非二元对立的。原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圆满,现在的的视角退后了一点,看到了问上一个问题的自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