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读后感2700字
有感于《我与你》
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一定算一个。这本只有241页的小书,却成为了他的第一部毕生心血之作。本身哲学与宗教这样的话题,对于我这样比较肤浅的读书和思考少的人,读着实在费劲。在接连读了两边之后,我算是有了些许的个人的体会。
(1)关系
人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不会是孤单的。无论是在无知无觉的婴儿时期,还是在后知后觉的青年时期,还是在先知先觉的老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他将始终被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关系所包围。这作为人人而言,无法逃脱这一宿命。人得在无穷无尽的关系中去不断地寻找自己是谁(即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又该去往哪里?人生路途再长远,也莫不过百年。那我在这一段奔忙的旅程里该赋予生命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系列的寻找和追问,人都不是孤单的在进行的。他或是父母眼里的孩子,或是同事眼中的对手,亦或是不相识的人眼中的过客......而每个人的生命不尽相同,长短不一,活法各异。这样所衍生出来的关系也各种各样。
关于人与外界,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探讨,在中国是早已有之的。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一直持续不断地论证着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如果按照我们现在人的通俗理解来看的话,所谓的天人关系,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家眼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即天人是合一的。例如老子认为“天人玄同”,即人应效法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五十六章)。孟子认为“天人相通”,他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如果说在老子和孟子那里天人合一还只是一种观念,那么在《易传》那里这一观念便被体系化了,比如《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就是说天道、地道和人道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易理在社会、自然和人事等各个方面的体现。所以《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见,天地之道被赋予了价值的含义,成为了人道生成的依据和所要追求的目标。此后还有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程颢的“天人同体”说,张载和王夫之的“天人一气”说,以及朱熹的“天人一理”说,等等,也均都主张天人合一,只是论证的角度不同而已。
而在马丁·布伯看来,人的双重性使世界呈现出了双重性。“我-你”世界和“我-它”世界中的“我”迥乎不同。因“你”生“我”,因“它”生“我” 。“我-你”世界是关系世界,只有在与自然、与人、与精神相遇时不带有任何杂念,在纯粹的关系中以整体遇整体,这样才可有“你”。而“我-它”世界是经验世界把相遇着当作我经验的对象,我带有目的性认识到“它”,认识的只是“它”的局部以及“它”的碎片。 “我-你”和“我-它”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二者相互排斥却又不能泾渭分明。在我们的世界中,每一“你”注定要演变成“它”,而“它”在恰当的时机也会演变为“你”。“它”是现实,“你”是永恒。
作者在书中讲关系的世界分为三重,即与自然共处,与人类共处,与精神本质共处。看似这三重关系之间,并无联系,但实际上我觉得与王国维说的读书的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与精神本质相处这一关系,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可遇不可求,可知不可言。
(2)我-它和你-我
在讲我你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马丁布伯谈到了艺术,谈到了爱。而当看到这些精彩的论述时,对于还不能完全体会个中真意的我来说,只想将其暂且理解为我阅读的乐趣。作者在书中说:“爱不会附着在“我”身上,从而让它把“你”视作内容和对象,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没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的人,其实根本不懂爱,反倒把自己所经历、感知、享受和表达过的感受当成是爱。爱有着一种无边无垠的影响力。身处其中、窥视其间的人,应该能看到他人摆脱束缚,投身忙碌之中;无论是善是恶,是智是愚,是美是丑,他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仿佛看到他们挣脱枷锁,走出困境,纷纷走到他面前,成为一个个“你”;唯一性奇迹般地一次次重现,发挥着帮助、治疗、教化、鼓励和救赎的作用。爱是某个“我”对某个“你”的责任,存在于爱之中的东西,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中存在。所有身处爱中的人,无论尊卑,无论是备受宠爱的幸运儿,还是终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徒,他们所爱皆人,并无差别。对此我比较认可刘小枫
解读这本书的一个观点。他说:“爱感不是自我的情感满足,也不是把他人作为获得情感满足的媒介,爱感自然而然超越了主客体的对象关系。在爱感意向中显现出来的交互主体的关系,是在同情中相互领承,共同感受神圣的爱的源泉。”那说到底,爱不是我你关系的依附品,爱是在我你之间。在一个富有人性的社会里,爱一定是最为紧要的。而爱,一定有其不可言说的秘密。
在我它之间,我们往往会站在功利的角度讲非我的它作为一种用来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我你关系,也只有在纯粹的感知中得以存在。这这也是为什么我你之间的关系会那么难寻,那么平衡。我在这里,暂且将马丁·布伯所说的你理解成为上帝,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我跟它之间好相处,可我跟上帝,跟我用眼睛看不到的上帝相处,就难以用简单的存在所能理解的清了。就像出现在我你之间的爱,有时候,你可以说得清,可有时候,却不一定说得清。神秘终究隐藏于其中。
(3)神秘的力量
人太过理性了,容易陷于实证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人若太过于感性,又容易陷于虚无的怪圈。对于真正有着宗教精神的人来说,爱的奥秘就在于神秘。就像一位苏菲诗人鲁米的诗里所说的那样:
“把这世界看成是隐形的,
并忽视掉所有自我执念。
我说过,心是多么的恩赐啊
能进入这恋人的圈子里。
可以看到超越视界的,
可以抵达并感悟心房。”
在一个爱的人中会藏着许多奥秘,他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去体会奥秘,他说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去体会来自自我与非我的奥秘,他在与自我的精神本质相处的过程中,去体会可以感知超越自我本身的奥秘......
人无往而不处在关系之中,而且时刻要在关系中拜托现象中存在的我,而寻求精神真正追求的我。不管是我,还是你,还是它,人也许之所以能够为人的意义就在于人可以做出选择,做出或感性或理性的选择。从长远来看,人的任何选择都不能用对错来定论,因为那是人本身最原始的需求。而人有没有履行好其作为人的使命,活出怎样的生命形态,就看他做出的选择了。但选择不是唯一的,前提是他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振伊
201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