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全两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2600字
这是先生的第二部小说,也是几无争议的「劣作」(相比于金庸其他长篇作品而言,比诸当今弇陋之后现代武侠小说,仍不啻霄壤),骈比于后期汪洋捭阖的诸多长篇,大有蒹葭倚玉之感。即便较诸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不论故事情节抑或是语言水准,亦有不小差距,部分情节令人有味同嚼蜡之叹。
人物的命运总是跟人物的出身息息相关,袁承志是袁崇焕之子,故其生来就需以父亲忠勇报国的道德光辉砥砺自我,同时也需要为受冤惨死的父亲报仇。袁承志在某种程度是即是袁崇焕的影子,为了渲染这一点,金庸先生甚至「吝惜」给袁承志一个英俊的相貌,诸如「身材不高」,「面目黝黑」,「形貌平庸」,「貌不惊人」等描写比比皆是,因为历史上的袁崇焕是一个相貌丑陋者,想来难以「生」出一个相貌堂堂的儿子来。再者,在一般印象里,潇洒倜傥的「小白脸」形象似乎也与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形象颇有捍格。
因为有此出身背景,袁承志也不再是单纯的江湖人士,更是一个隐藏在江湖的「政治人物」,不论是忠勇报国还是刺杀皇帝都带有政治意味,无非为国为民。可是晚明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满清入关后扫荡明军(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的匪军)如残星晓月,在此历史背景之下,袁承志不可能使大明「逆袭」。再者,电光火石的南明只十八年即被碾压成尘。又兼去今未远,史料详实,他甚至不能被「安排」像萧峰逼迫耶律洪基、郭靖「弄死」蒙哥为大宋换来短暂「和平」和「胜利」那样为大明「续命」(按:蒙哥死于杨过之手,然亦是领导者郭靖之功),顶多只能建立「金蛇营」搞点小动静。而作为明朝忠良之后又决计不会投降满清来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另一方面,为父报仇无非一杀崇祯帝,一杀皇太极,可是历史上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有史家考证死于心肌梗塞或脑溢血),崇祯帝吊死煤山,人尽皆知,如若附会二人死于袁承志之手实在显得脑洞大开。
因之,不论是实现政治理想还是单纯为父报仇,袁承志几乎注定要落空。如此一来,故事的基本格局就被男主角过重的「政治气息」拖了后腿,自然无法精彩起来。所以,尽管金庸先生「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碧血剑)上付出最多」,亦无能令其生色。如果袁承志只是纯粹的江湖人士,那么故事便只是以历史背景为外衣而其基本格调却是波云诡谲的江湖争斗,如此当比以人人熟知的历史为主线的故事诱人得多。所以,相较于督师之子承志的「泯然众人」,没有「出身负担」、没有「政治气息」的配角金蛇郎君反而如黯淡夜空的一弯新月般炜烨夺目,关于金蛇郎君的情节在整体平庸的大框架中如同鹤立鸡群。
小说之根本在于主角,「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书之不逮也就殊无可怪了。大约金庸先生也意识到主角设定为历史人物之子有太多受限之处,故自《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后,其余十三部小说第一主角几乎全是「布衣之子」(按:《天龙八部》第一主角是萧峰而非段誉,萧峰之父乃不入流的下层武官辽军教头,亦可视作寻常百姓之子)。
袁承志最终离开中土去海外浡泥国由来为人批评说「承父亲之志承到外国去了」,认为其应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像他父亲舍生取义一样才是。可是我却对此结局读到一种深深的悲凉。我想起钱谦益《后秋兴》的一首诗,乃为吴三桂勒死永历帝而写(按:《后秋兴》乃钱谦益步杜甫《秋兴八首》原韵而成,凡十三叠,计104首。钱其人或有争议,然其《后秋兴》却饱含沉郁苍凉的亡国之恸,陈寅恪先生称《后秋兴》超过老杜《秋兴》):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掩银轮哭桂花。
明清之战在当时可视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汉胡矛盾,是儒家意识形态下最不可颟顸的「华夷之辨」。因之,汉满政权的递嬗于当时人而言不仅是政府的衰亡,更是种族乃至文化的式微。举目望去,山河破碎,皆是满清的旗帜;百姓剃发易服,响彻云霄的是满人的笳声;月中的嫦娥想回娘家省亲亦无可能。在此大背景之下,袁承志之「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献身为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当然只能是梦幻泡影了,即便战死到最后一刻,亦有何用?因之,「道不行乘浮浮于海」许多时候其实是心如死灰的一声叹息。
每部金庸小说的男主角都会与至少两个以上的女孩产生感情纠葛,袁承志尽管相貌不佳,亦不能例外。三联版中,尽管有些浮光掠影般的小暧昧,袁承志自始洎终倒是能够一心一意对待温青青,新修版则变得剪不断理还乱了,他开始自然喜欢温青青,而后竟移情别恋于阿九,以至于把初吻乃至二吻三吻都献出去了,他甚至对焦宛儿亦有点动心。当然最终的抉择还是在初恋的青青和深爱的阿九之间,这个抉择是充满痛苦的。青青与他虽不是夫妻,但亦鸳盟前订,如若选择阿九则势必辜负青青而于良心不安;如若选择青青,则声称「三年等不到他便出家」的阿九便会被辜负,自己亦会相思成灰而痛苦一生。后来,他听到李岩说即使有千万个陈圆圆也不能比红娘子,又想到当年父亲被崇祯囚禁并被崇祯要求写信给祖大寿,令祖大寿回兵拱卫京师,父亲明知祖大寿一回,崇祯不再惧怕清军便会杀死自己,仍然写了信,只求百姓无恙,不计性命存亡。于是,在「道德仁义」和「无可奈何的变心」之间(「道德仁义」、「无可奈何的变心」出自金庸后记),他选择了前者。
新版中的何惕守(何铁手)没再爱上女扮男装的青青,而是「挺想嫁给袁承志」,可是前提却是「如果世上没有阿九」。她深知她这位师父情根深种,只会全心全意地疼阿九,即便自己嫁给了袁承志,不论是作为小老婆也好、大老婆也好,甚至使手段害死阿九也好,袁承志的心却始终在阿九身上,所以,毋宁不嫁。多么聪明的姑娘!
由此想到先生作品里的那些葛藤无限的男女情爱,总觉得情爱之与人不论爱与被爱,往往成为负担。「灵山乞得无心药,便是人间离恨方」,超脱的人们能够勘破玄关,不为所动,而普通人却常在缠缚之间。既无力避免,只好等而下之,因之我想到了自己的爱情观:最上,两个人相互喜欢而无有他人干扰;其次,我不喜欢任何人,亦无有任何人喜欢我;再次,我单单喜欢一个人,无有一人喜欢我。最下,我不喜欢任何人却有人喜欢我。不为最上则为其次,绝不沦为再次和最下,新修版中的何惕守于我心有戚戚焉。
另外,袁承志有个伏虎能手的师父,曾是袁崇焕的部将,后来在「金蛇营」亦骁勇异常,其人名叫倪浩。能够跟金庸小说的仁人志士同名同姓,小子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