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复活(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_1600字

《复活(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1600字

《复活》堪称经典之作,往后的诸多文章无不是借鉴其情节而作。虽然书中所呈现的时代与现在已大不相同,然而其所揭露的种种仍不乏启明意义。

就小说题目来看,文章所讲的应当为赫涅柳多夫的复活,又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很小一部分觉醒之人的复活。令人欣慰的是,赫涅柳多夫是上层复活的代表。身为上层,他们有着无限的金钱和权力,他们不常想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他们往往会强行给出合理的解释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并且麻木了。其实人们不是忘记了善良,而且学会了伪装和欺骗,对他人伪装,对自己欺骗。他们把自己融入那个群体,从而获得水滴投向大海的依靠感,他们从不去深思自己的所做作为,或者说他们不能去深思,因为他们迟早会发现真相是什么。也许有许多人像赫涅柳多夫一样有过醒悟的时期,然而他们不敢违抗群体,不敢否定自己,便装作若无其事,重复着过往的生活。是啊,在如此的社会规则之下,似乎等级高低、尊卑贵贱是所有人都默然于心的,似乎是涓涓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的难以抹去的思想烙印。社会规则是什么?也许在那个时代,社会规则便是上层社会的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作出的种种解释。上层社会是一个群体,由一个个人组成,然而当他们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时,个体的意志便变得虚无,每个人总有依托群体的心理,毕竟群体的决策总是没有错的,而谁若是违背了群体意愿,那就是另类,那就要受惩罚。自古以来,群众们一直被这种观念所毒害,以致最后没有人敢质疑,没有人敢反对。而那些真正英勇的质疑的斗士又无不受到群体的讥讽。或许作为个人,他并没有什么底气去讥讽一个质疑的人,因为他自己也说不清,但是在群体的立场上,个人便可以肆无忌惮,只要人多哪怕是唾沫星子也可以淹死人。这便是所谓群体带来的安全感。而赫涅柳多夫正是在和群体作对,也许他并没有布鲁诺般壮烈,但我们可以看到他无不是处处受阻的。当周围的人选择无视或者反对时,坚持就尤为困难,这也便是赫涅柳多夫彰显品质,真正复活的地方。他敢于否定自己来实现救赎。而现世中,又有多少人敢于否定呢?不少人也总是免不了第一时间找借口和托词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欺骗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时代在进步,而人性道德的进步似乎还总落后时代一步。

从另一方面,赫涅柳多夫作为上层社会一员而复活也具有其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已经有许多觉醒的青年分子,然而他们却免不了囹圄之祸。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旨在全体的觉醒而扰动了当局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中下层分子实在是势单力薄。聪明的人都在装糊涂,而糊涂的人却不愿变得聪明。上层分子不会被他们所摇动,而下层人民似乎已习惯了受压迫的生活,不愿再反抗。而赫涅柳多夫具有身份和地位,他可以动用金钱和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救赎。或许这听起来有些许讽刺的意味,但尼采说过:“只有站在山巅的人才能嘲笑生命中所有真假游戏的悲哀。”在那么一个思想固化的时代,也只有那些有权势的人才能来触动这利益的天平。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赫涅柳多夫自我救赎的复活有些自私的意味,但我们发现他一天比一天更加地坚定了。正是从自我这种切身的角度开始,才能慢慢去推己及人,毕竟要求一个人直接有普世的情怀也是不太现实的。

赫涅柳多夫只是复活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实书中所描述的其他人也无不是复活觉醒的。玛斯洛娃也从腐朽的生活中复活了,她从悲伤绝望中走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重新去拥抱世界。而那些同行的囚犯也用他们的体贴和爱来诠释复活的含义。其实复活并不是要求一个人突然有了思想上的质变,而且要求一个人开始用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爱心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复活只是个代名词,它象征着一种新生的希望,它象征着人与人的爱与和谐。个人的力量微薄得不足以触动所谓制度,但足以触动彼此的心灵。

最后赫涅柳多夫和玛斯洛娃没有在一起,但是彼此的心灵又一次敞开了,面向世界,面向光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